健康杂谈(17)体质识别
黄岐之
在扁鹊三兄弟的故事中,为什么让病人能够起死复生的扁鹊称赞大哥的医术最好?是扁鹊的谦虚?还是有意为大哥做广告?这个问题曾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通过对中医的学习与思考,终于有所感悟。
人之生命健康状况,不仅复杂,不同健康状况相差甚微,难以区别,没有精湛的医术是做不到的。当生命状况偏颇程度大,偏见明显,是不难辨别疾病证侯的。在医生的眼中,疾病的诊断是否准确,比医治更难!是疾病医治的首要问题,也是分别医术高低的重要标准。
因此,身体健康保养的首要在于体质的识别。
在“健康杂谈(4)健康辨析”中谈到以中医八纲辨证理论,辨析人体的体质。体质可以分为正常体质与异常体质两大类,异常体质又分为虚性体质与实性体质,复合性体质三类。虚性体质有气虚体质、血虚体质、阴虚体质、阳虚体质;实性体质有阴寒体质、阳热体质、痰湿体质、血瘀体质、气郁体质、湿热体质。 本文集从(2),(5)至(15),对十二种体质的特点及养生进行了介绍。
上述体质分类识别重点在偏颇体质,根据虚实划分,再考虑寒热,结合表里确定。
(一)
中医八纲辨证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证与症、征不同,“证”,即证据、证候的简称,它不单纯是症状或主观感觉,而是一组征候群,也是中医对疾病的诊断。“证”是一组特定的临床表现(症状,体征等),并包含着病因、病变部位、病变性质、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等方面的综合概念。“证”是从分析症状和体征着手,归纳成为比症状更能说明疾病本质的概念。
辨“证”识体质与辨“证”认疾病原理相同,八纲之辨不仅要明阴阳、寒热、虚实和表里之理,而且要面对具体人分清表里、辨清寒热、区分虚实、把握阴阳偏见程度,才能准确地识别体质类型。
(二)
运用八纲辨证于疾病诊治中,表证多见于外感病的初期,一般起病急。里证是疾病深在于里(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一般说来,外感病中,发热恶寒同时并见的属表证。但热不寒,但寒不热的属里证,表证舌苔不变化,里证舌苔多有变化,脉浮主表证,脉沉主里证。
里证特点多属体质的表现,持续、较稳定,故需“考虑一年来的体验和感觉”,来判断是否属体质特征表现。
辨别表证和里证,主要是审察其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
人的体质变化常在疾病反复中巩固和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出现表里证错杂和相互转化现象,需结合其它体质特征合参。
除体质形成的脏腑功能原因和表现关系,体质的表里关系还有特别之处。
体质与疾病是互为里表关系。中医体质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取决于患者的体质特征。病“证”在整个病程中具有时间性的特征,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病情的变化而时刻变化着。病“证”常以体质为转变,体质是形成病“证”的物质基础之一。因此,体质是疾病的产生和发展的“底版”,其表现的特点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故为里“证”。疾病受特定体质影响而产生,“邪之所客必因正气之虚”,故病“证”为表证。例如,“大便溏薄”属寒证之症状,外感受寒所致为“表证”表现(急性),阴寒体质表现为里“证”(经常)。
人体的体质变化中,前体质与后体质存在表里关系。体质的变化有发展过程。开始阶段:前体质受到疾病、环境和饮食等因素影响,表现出不稳定并倾向另一体质的变化。这一阶段中,前体质为里,变化倾向的体质为表。混杂阶段:前体质与后体质混杂,表里错杂。变成阶段:后体质特征明显,倾向稳定,后体质为里。人生的过程中,儿童期、青壮年期、老年不同阶段,随年龄的变化,体质变化就是里表交替过程。
(三)
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偏盛与偏衰。阴盛(阴盛则寒,也称阴寒)或阳虚(阳虚则阴盛)表现为寒证;阳盛(阳盛则热,也称阳热)或阴虚(阴虚则阳盛)表现为热证。
寒证的临床表现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寒喜暖,面色晃白,肢冷蜷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润滑,脉迟或紧等。
阴寒为寒实证,表现出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腹痛拒按,面色苍白,口唇色淡,肠鸣腹泻,痰鸣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长,月经迟来,舌苔白润,脉迟或紧。
阳虚为虚寒证,表现出精神不振,面色淡白,少气乏力,舌质淡嫩,脉微或沉迟无力。畏寒肢冷,腹痛喜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
热证的临床表现也不尽一致,但常见的有: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
阳热为实热证,表现出壮热喜凉,面红目赤,烦躁,腹胀满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口喜冷饮,舌红苔黄,舌干,脉象洪滑数实。
阴虚为虚热证,表现出消瘦,心烦,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红赤,咽干口燥,舌红少苔,脉细兼数。
中医学之“寒热”是阴阳偏盛偏衰,阴阳失衡的具体表现,并非是一般的冷热的感受。处于体质偏颇的健康人,一般没有明显的体温异常。热,脏俯组织功能活动亢进,即“过”;寒,脏腑组织功能活动障碍或减退,即“不及”。“阴阳不可见,寒热见之”,寒热辨证是阴阳偏见,体质偏颇的重要内容。
(四)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虚指正气不足;实指邪气盛实。虚证反映人体正气虚弱而邪气也不太盛。实证反映邪气太盛,而正气尚未虚衰,邪正相争剧烈。
偏颇体质中有五对实虚关系,分别为阳热与阳虚、阴寒与阴虚、 血瘀与血虚、气郁与气虚、湿热与痰湿。
虚性体质有阳虚、阴虚、血虚、气虚和痰湿。实性体质有阳热、阴寒、血瘀、气郁和湿热。
各种虚证的表现极不一致,很难全面概括,常见有的:面色淡白或萎黄,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形寒肢冷,自汗,大便滑脱,小便失禁,舌淡胖嫩,脉虚沉迟,或为五心烦热,消瘦颧红,口咽干燥,盗汗潮热,舌红少苔,脉虚红数。
虚证表现:
(1)阳虚。(见前面)
(2)阴虚。(见前面)
(3)血虚。身体虚弱。面唇爪甲舌体皆呈谈白色。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女子经量少,经色淡,经期迁延,甚则闭经。
(4)气虚。气少懒言,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自汗;舌淡苔白;脉无力。
(5)痰湿。体形肥胖,腹部肥满而松软,四肢浮肿,面部皮肤油脂较多;舌体胖大,苔滑腻,舌苔白腻或甜,舌边常有齿印成排;口唇色淡,很少感觉口渴,不想喝水,容易出汗;手足冰凉,胸闷,痰多,容易困倦,脉濡而滑。
实证的表现亦极不一致,而常见的表现为: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气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或下利,里急后重,小便不利,淋沥涩痛,脉实有力,舌质苍老,舌苔厚腻。
实证表现:
(1)阳热。(见前面)
(2)阴寒。(见前面)
(3)血瘀。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紫暗,面色黧黑,丝状红缕、青筋显露、经闭,舌体紫暗,脉细涩。
(4)气郁。胀闷,疼痛,常攻窜发作,脘腹胀闷疼痛,胁肋窜痛。
(5)湿热。面垢油光,易生痤疮,肢体沉重,口干口苦,心烦懈怠,小便赤短,大便燥结或黏滞,舌苔黄腻,脉滑数。男阴囊潮湿、女性带下增多。
虚实辨证,有真假疑似之分,辨别真假,去伪存真,免犯“虚虚实实”之误。辨别虚实真假要点如下:
(1)脉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
(2)舌质的胖嫩与苍老。
(3)言语发声的亢亮与低怯。
(4)个人体质的强弱变化。
(五)
人体生命是功能特殊的复杂系统,有三个特点:1、耗散系统,2、恒温系统,3、自组织系统。物质进入与排出,进行新陈代谢,能量消耗与散发以维持生命健康。
一气分阴阳,阴阳的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
阴阳失调,是机体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导致机体的阴阳消长失去相对的平衡,出现阴不制阳、阳不制阴的偏颇,即阴或阳偏见。
阴阳的平衡就象“秤杆”,秤盘是阴,秤砣是阳。
人体中的阴阳关系层次多样,有脏腑各自的气机升降阴阳关系,也有脏腑系统之间的阴阳关系,这些不同阴阳关系构成整个生命的阴阳关系,表现出精足气旺有神,称之为阴平阳秘。
阴阳的关系就象“弹簧”,伸张为阳,收缩为阴,平衡为初始状态。有伸就有收,有缩就有张,阴依阳而存,阳依阴而存,阴阳胜复。伸张与收缩相随、共存,阴阳合抱。伸张或收缩,阴阳消长,阴阳偏见。人的体质如“弹簧”恢复初始状态的能力,能力强,体质好。当阳张阴缩不能复原,阴阳偏见的状态为阴阳不平衡,即体质的偏颇或患病。只伸张或只收缩,阴阳分离,则亡。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即人的生命之道。“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阳不清,难以辨健康。
“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体质的八纲辨证在于通过征候群,观察人体阴阳偏见,审视体质偏颇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