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观点:“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
哲人:坚决否定这种观点。我们并不是在感情的支配下而采取各种行动。而且,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假如某个人的过去曾遇到过父母离婚的变故,这就如同18度的井水,是一种客观的事情吧?另一方面,对这件事情的冷暖感知是“现在”的主观感觉。无论过去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现在的状态取决于你赋予既有事件的意义。
论点: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如何诠释”?
过去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事实,它已经发生了,并且不可能被改变。电视剧导演能够穿越回去修改历史,但我们不能(似乎有点明白自己为什么在焦虑时,喜欢追穿越剧和穿越小说了,或许吸引我的只是主角能够穿越时空,随心所欲,并且具有强大的自我改变能力,这有可能也是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吧)。
自己小的时候被暴力被忽视,这是事实。而在亲子养育中,这种不被爱的感受常会让人产生某种虚脱和无力感,自然就没有办法做到无条件养育和接纳。
就比方说,在吃饭这个问题上,我更多的关注点会在孩子能够安静和快速地吃完饭,而不是在吃饭的时候开心地吃和玩。为什么我不能接纳他们在吃饭的时候一边说话一边玩呢?回顾小的时候,父母最多的争吵也是在饭桌上,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一不留神,碗筷就被砸在地上。或许是母亲的某句话说错了,或许是我们不听话……这种感觉确实不是很好,即便是理智的大脑知道要接纳,而感受层面的身体却没办法做到同频,所以,才会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用生气的方式来达到让他们安静吃饭的目的。
正是如此。我们不可能乘坐时光机器回到过去,也不可能让时针倒转。如果你成了原因论的信徒,那就会在过去的束缚之下永远无法获得幸福。
过去的已经过去,当下和未来要怎么做才是重点。
觉察到这一点,我想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下回再面对孩子边吃饭边玩耍时,让自已做个深呼吸,停止大脑的评判和思维,把注意点带回到身体的中心,调整到正念练习的状态,试着放下焦虑和担心,同时也放下对自己的评判,打开一个空间来允许孩子的吃饭节奏。
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就是变相的决定论,是虚无主义的入口,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
结果会如何呢?秉持这种价值观可能会让人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这是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
那如何摆脱这种状态同时摒弃这种价值观呢?
前提条件就是: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即“人是可以改变的”。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