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报志愿的时候,天真地以为大学就是一个大大的校园,比高中校园大10倍,位于市中心,出门有地铁,有公交,附近有很多娱乐场所。
事实证明,我真的太天真了。
现在一个大学有很多校区,最牛逼的就是北京联合大学,妈的居然有12个校区。
一个大学一般都有三四万人,不可能都在一个校区,所以学校会建另外的校区或者合并其他学校作为分校区,一些学院专业搬过去。
校区分布遵循这样一个定理:
老校区位于市中心,地理位置好,但是设施有点差,宿舍环境不是很好;新校区位于郊区,位置偏僻,但是设施新,宿舍环境较好。
其中最坑爹的让人容易吐槽的就是校区的位置。
拿我开刀吧。苏州大学有三个校区,天赐庄校区,阳澄湖校区,独墅湖校区,分别位于不同的市区。
天赐庄校区是本部,位于姑苏区,就在市中心,但是建校早,宿舍环境有点差劲,听说还有宿舍地面是水泥哦;
阳澄湖校区位于郊区,合并其他学校过来的,哦,据师兄调侃,那不是郊区,那叫村落,哈哈。它位于相城区,尤其近几年在修路,交通非常不便,出行困难,遭到很多同学吐槽;
独墅湖校区是新建的校区,花了20多亿,位于吴中区,本来也蛮偏僻的,不过附近工业园区开发,附近蛮繁华的,宿舍新建的非常好。
哎,由于专业被调剂,我被分配到阳澄湖校区。那个地理位置,真是差,尤其出行非常不便,大冬天等公交车等傻过去。
学校与相城公交的负责人商讨,加了一趟公交,每天定点到,于是一批人守在校门口前等车,场面尤其壮观。
当时入学,同学一个个吐槽,去本部玩,发说说,“我终于进城了。”
“我阳澄湖男子技术学院的人终于可以出去了。”
“三本的同学终于走出村了。”
校区地理位置的劣势,其实蛮影响学生的满意程度,学生出行不便,社会实践少,毕竟大学生还是需要接触社会的,而不是偏僻的校区使得他们感慨,“还是不出去好!鸟不拉屎,安静学习。”
说到坑爹的校区,不得不提的就是兰州大学渝中校区。
先从地理位置说起,这个校区位于兰州市榆中县夏官营镇,虽然是位于省会城市,但距离市中心有90里路。距离兰州大学本部40公里。
首先,这个校区位于村落之中,而不是郊区,出了校区不远就是农田。
而不是郊区就意味着,基本没有什么城市公交,更别说出租车什么的了。
而该校同学想要出去,只有3条路:一是校车,二是长途汽车,三是骑骆驼(兰大学生自黑用)。
其次,该校附近是山,(还都是那种荒山),基本上就是山沟沟里的配置了。
兰大平均每年有36名本科生退学。有些人看到这种环境,直接复读了。
不过外部环境虽然恶劣,学校内部环境还是不错的。住宿条件非常好,商业街也在学校内。校区内各种活动也不少。
因为我最近在收集大学资料情况,对一些大学情况有点了解。其中,我真的蛮关心校区分布的。
比如,我收集同济大学资料时,发现同济大学有个嘉定校区十分偏远。
一名同济嘉定学子用自己的经历这么描述,
“某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大礼堂的《同舟共济》的演出刚刚开始,有一波学生才陆续走进大礼堂摸黑找座位。这些学生刚从嘉定校区坐校车赶过来看演出。
这一天的校车在17点25分从嘉定校区出发,到达四平路校区时已经18点55分。看完演出是晚上21点15分,与慢悠悠的在本部生活的同学不同,嘉定校区的同学急匆匆地走出大礼堂,赶去上车地点,在路况良好、有校车直达的情况下,能在晚上十点多回到嘉定……”
可见,其跨校区旅途是多么无奈艰辛啊。
这些所说的校区还是属于同一座城市,有些校区连同城都做不到。典型的就是中国石油大学克拉玛依校区。本校在北京,这个校区在新疆。
我18届有人真的填报这个学校的。
在地理位置偏僻这一点上,克拉玛依稳赢。别的大学跨校区交通用的是校车,中石油大学的同学可以直接申请开设校飞机了。
拿我蛮熟悉的北京人民大学苏州分校来说。本部在北京,分校区在苏州,诡异得很。它是独立招生的,不过分数还是蛮高的。
感觉它孤零零地留在苏州,不知道那些同学阴影面积有多大。因为很多人不是太了解,总有人以为它是三本或者野鸡大学。
随着许多高校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一校多区已很是常见。院校为了教学需要,往往会将不同院系或年级分配到不同校区。
比如我学院本来在天赐庄北区的,后来搬到了阳澄湖,之后那些同学再也玩不起来了,只好留在学校,安心学习,哈哈。
有的校区同属一城,也有的异地分离,有的周围CBD林立,也有的孤零零伫立在玉米地。身处在生活便利的校区的那种幸福感大抵相似,而另一群“不幸”的同学又各有忧虑。
有的同学说,“我们去趟市区就要两个小时。“
有人插嘴说,“一般只要我们出去,都要两个小时。“
兰州榆中大学城面无表情地看着众人:“你们就知足吧,我们连地铁都没有,还不照样在村里过得有滋有味?”
总结吧,新建校区一般都在郊区,因为市区没有那多么多土地了。所以填志愿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报的学院在哪个校区,否则一不小心就在村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