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焦虑的时代,如果把焦虑排个序,教育的焦虑无疑会排在首位。
家长们越来越认识到“起跑线”的重要,前段时间听某位教授讲课,提到现在的一些“总裁班”出现了很多挺着大肚子的孕妇座在前排。问其原因,曰: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对孩子的教育人们总喜欢拿中国和日本对比,讲到日本的教育,一般人都会想到冰天雪地孩子们都光着腿锻炼的情景,与中国父母的嘘寒问暖形成鲜明的对比。
身为家长,陪伴孩子十几年有一些体会,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对孩子的信任。因为担心他学不好,就一厢情愿地给他报这个班那个班;因为担心他做不好、这做好不那,要么就竭尽所能的为其扫清障碍或提前解决困难,要么就是越俎代庖;因为担心他适应不了新环境,就为他出主意、想办法等等。
等发现很多事情的效果差强人意甚至南辕北辙时,才发现对这些焦虑的解决办法可能并不妥。原因在于,自己所做的这些,出发点都是自己的感受,为了让自己安心,所以就把这些都加于孩子身上。这种打着爱孩子的名义的付出洽洽忽视了孩子作为主体的感受,是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照更让孩子失去了自我成长的锻炼机会。
人类所有的感情都为拉近彼此的距离,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目的是分离。“放养”和“圈养”一直是很多家长讨论的话题,其实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哪种都不能绝对化,最好兼而用之。
爱孩子就要相信他。因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总有一天会有独立的思想,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作为父母,教养的过程中对孩子的信任是必需的前提,必要的帮助、引领当然要有,但在相应的阶段要学会适度放手,让孩子去勇敢地探索,去发现、去独自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