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边读边想象。体会形式特别的词句。说出对有新鲜感的词句的感受。)
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写日记。(联系上下文理解,查字典理解,联系生活经历理解。)
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中的想象。试着创编童话。(想象内心世界。想象奇特的世界。想象奇特的形象)
第四单元:学习预测。尝试续编故事。
第五单元: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的。(观察了什么、观察动态)
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词理解一句话。围绕一个意思写作文。
第七单元: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词句。记录自己在生活中的想法。(语言背后的思想情感)
第八单元: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写一件简单的事情。(理解关键词句,想象人物和情节)
第一单元
新鲜感的词语
第一,四字词语,一些使用了一些修辞手法的句子,或是抒情的句子。
例《大青树下的小学》学生比较陌生的,如从学校走出了许多小学生,有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这里的阿昌族,德昂族学生会感到熟悉。
再如,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当我们要求学生去摘录词语时,我们须要区分,学生划的有词语,可能是学生认为好玩的,对于他们来讲课文的句子不能算陌生,这里的新鲜感就是一种特别的构词构句的方式,从中作者的情感得到更好的表达,我曾过说过比喻句教什么的问题,划有新鲜感的词,平常不常见,构词构句有特色,句子有特别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划,指导学生进行分类,哪些是你读不懂,哪些是你读懂的,指导课文进行生字教学。】
《花的学校》是一首散文诗。如地下上学,树枝在林中相互触碰,雷云拍着大手,何谓雷云,估计学生不理解,它们对谁仰起双臂,学生会划下这些词语。除了四字词语,这篇课文更多的应引导学生去想象新鲜感的词语。
第三课,读完划下有新鲜感的词语,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词,引导学生说出构词构句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归纳,如体会、道理等。帮助孩子学会分类。
(老师在这里提到曹刚老师的文本解读一书,希望我们能过读原文,读完后再回过头去看他的独特解读,收获肯定不一样。)
第三课是一篇略课课文,默读课文,划新鲜感的词语,这里的新鲜感千万别窄化成没有见过的词语,这是特材的编者为今后理解句子,鉴赏句子,运用句子作的铺垫,只不过提法有些奇怪。确实是平常不常见,其实就是有深刻含义的句子。
第一单元如果是初步的感知的话,第二单元就要求去了解词语。(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经验)
第二单元以词语教学为重点。古诗读读背背,《秋天的雨》写得极美。三年级的孩子对于过度抒情的课文其实并不喜欢,这一单元除了找新鲜感的词,还要找出难理解的词语,再说一说句子的意思。第5、6课都是运用这样的方法,第6课将背诵的作业在课内完成,教学效率就提高了。第7课是一首儿童诗,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歌韵”、“歌吟”。
第三单元感受童话中的想象,试着创意童话。
《去年的话》,《一块奶酪》,在《牛肚子里旅行》,安排了两篇略读文章,这是合理的。重点讲去年的树与《牛肚子的旅行》,
去年的树,想象,《牛肚子的旅行》也是训练想象,这一单元教童话中的想象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从童话中主人公的心理,留意想象有一定的基础,因为这样的想象,如《去年的树》中鸟信守诚诺,因而回来时一路唱歌,到最后它发现最后树变成火柴了。还有一种,奇特的环境,奇特的世界,奇特的人特形象,都是了解主人公心情的一个基础,该如何引导呢?不可直接干巴巴地训练,应提供相应的背景,可以是老师课后补充的,但有一部分是来自课文里面的。鸟儿睁大眼睛,心里想(),唱儿歌,鸟儿心想(),在此时,让孩子心里想之前,让学生讨论一下鸟儿为什么这样做,了解鸟儿面对的环境。一棵树和一只鸟是好朋友。这就是本文的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鸟儿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铺垫必须做足。
两篇略读课文可以稍放一放,让学生针对课文留白的部分进行想象,没有固定的答案,这就属于文学鉴赏。
第四单元预测(下一节课专题讲预测)。
第五单元体会作者如何记事观察,我们向他们学习。主要是两个点,第一观察了什么,第二观察有变化的事物。观察的训练比较浅显。在这一单元不要太难,孩子会结合课后习题进行圈画即可。
第六单元:借助关键词来理解一个句子。回顾第一单元时,我们可以发现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一个条件,先找关键词,第二条件理解关键词句理解一句话,以单元为整体去理解,因此理解第六单元时必须完成一二单元。
第七单元感受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要积累必须先理解,再积累,再关联自己的生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我得到的思想情感,几个单元的目标是关联的,有的提练信息,有的要求运用……看上去目标复杂,但它们都是基于段落教学,依次有提练信息,运用……
第八单元,理解课文的意思。理解课文,就是要理解关键句,结合之前学习的想象练习,借助人物的内容、情节。单元之间的关系联系比较紧密,如果单单看导语是不容易发现的。
关于预习
一个单元预习一篇课文,预习无非理解字词。预习三大板块:第一板块解决字词,第二板块解决字段,第三板块,全文:文章内容与中心的理解,文章结构的理解(高年段)。让学生回家之后读熟课文,圈画生字。
不赞同做过度预习,做导学单增加了学生的负担。我们必须有一种责任感,精讲,精练。
【听课感想】
1. 新鲜感的词语这个提法很新鲜,所谓的新鲜感的词语并不仅仅是学生平常很少见到,有陌生感的词语,还包括构词构句有特色,句子有特别的含义,所以除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找一找,划一划之外,老师也要适时指导学生将这些新鲜的词语进行分类,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进而是积累与运用。
2.关于导学单,老师在课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认为不宜增加学生的负担。我也赞同老师的这个观点。在课前给学生发导学单让学生做一做,老师通过这个单子也能够了解哪些字词或是其它知识点没有掌握,如果仅仅是一些课去做则可以,但如果课课都做,不仅老师需要在课前花很多的时间去设计,也会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
3. 单元之间的关系联系比较紧密。这也要求我们须更加明白编者的意图,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4. 借助情境理解句子。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在识字、句子、写话方面都需要老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更加地掌握相关的知识,同样到了三年级在理解句子的意思时,这个方面也同样重要。
5.预习课文。老师在上课时讲到不要过度预习,并提供了他认为较合理的预习三大板块:第一板块解决字词,第二板块解决字段,第三板块,全文:文章内容与中心的理解,文章结构的理解(高年段)。让学生回家之后读熟课文,圈画生字。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如果能按老师的这三步进行预习已经属于学习比较积极的孩子了,往往有许多孩子在前面几节会预习,而随着学习的推进,往往学生会存在忘记预习,或是干脆不预习的情况。至于是否每篇课文都要预习呢?这需要根据不同的课来决定,如果属于需要学生预测的话,则不需要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