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键词是 全面小康 :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本期分别从新闻传播、法律、教育、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遴选代表性选题若干篇。让大家通过大家、名家的选题,对“全面小康”这一选题方向有明确的了解,供自己开展学术研究作参考。
|1|【法律】
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保障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乃是内涵极其丰富、表征社会全面进步发展的综合目标,和谐劳动关系建构是其题中应有之意。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网络用工兴起的时代,塑造新型劳资伦理关系及其依法治理成为新时代劳动法治的价值目标。以符合中国国情和现实劳动关系应然伦理需要的法律治理之道,建构起适应网络与智能化时代要求的劳动关系法律调整机制。同时,应注重劳动关系调整的法治与德治并举,回应新时代社会主义劳动关系新伦理和核心价值观要求,以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与促进合作共赢为劳动争议解决目标,建构非对抗性为主体的劳动纠纷多元解决机制,着力化解劳资矛盾与争议,使劳资双方能够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红利。
[1]秦国荣.南京审计大学法学院[J].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和谐劳动关系的法治保障,东南学术. 2021,(05):15-23
|2|【经济】
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
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变迁
摘要:居民消费体制机制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国内市场循环的重要制度基础。文章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出发,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美好生活需要为主线,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居民消费体制机制的变迁。我国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探索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的恢复、起步、发展和深化阶段。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适时调整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利益关系,用改革推动发展,将自上而下变革与自下而上变革相结合,走符合国情的消费之路,是我国居民消费体制机制变迁的重要经验。面对消费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仍需要通过制度供给侧改革增强内需在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基点作用。
[2]邹红等.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J].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满足人民消费需要的体制机制变迁,消费经济. 2021,37(04):3-12
|3|【政治】
中国小康思想的传承创新和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小康理念从千年梦想到百年目标,小康社会从理论创新到实践探索,小康进程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关于小康社会建设的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稳定解决温饱问题、建设实现总体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辉历程。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对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的经验启示可以提炼概括为坚持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坚持以科学理论作为指引,坚持强化各方面制度保障,坚持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
[3]宋洪远等.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J].中国小康思想的传承创新和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农业经济问题. 2021,(09):36-44
|4|【体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摘要:中国的体育事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息息相关,一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体育脱贫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另一方面,适宜的体育发展方式亦能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为推动体育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达到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的要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评价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相适应的体育各领域形成全面协调发展的机制,其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其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其核心内涵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其范围应覆盖全国、全生命周期、全社会、各类人群。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在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内涵的基础上,以评价指标体系统筹兼顾、重点突出、每个评价指标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评价指标筛选是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相结合为原则,建立以实现目标、主要方面、发展基础和支撑系统为系统层评价指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体育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区分评价指标权重。确定各评价指标达标标准,主要以标杆值法和局部拟合法评定是否达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和中国"体育强国"内涵建设提供评估工具。
[4]夏铭娜等.上海体育学院[J].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国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32(05):392-401
|5|【新闻与传播】
《解码全面小康》:融媒体时代的理论可视化探索
摘要:<正>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这期间涌现出了不少解读百年大党和全面小康的理论宣传报道。如何讲好百年奋斗故事,让理论宣传适应网络传播规律,真正入耳入心,是主流媒体面临的现实课题。北京日报社从2019年开始策划制作"理论季评"系列短视频,旨在探索党的科学理论传播的通俗化、大众化、可视化。
[5]张记合.北京日报社理论部[J].《解码全面小康》:融媒体时代的理论可视化探索,传媒. 2021,(21):19-21
|6|【教育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成就与挑战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分阶段实现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从量上实现了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发展,从质上也开始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同时,高等教育也从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发展、优秀文化传承、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各项国家战略的实现发挥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新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高等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内涵发展,聚焦人才培养根本,实现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6]何洁等.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J].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与挑战,科技导报. 2020,38(19):68-76
|7|【行政学】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现代化治理体系间的衔接、
融合与助力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所蕴含的高水平治理理念包括大局视野、协调思维、战略推进、服务本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现代化立体型治理体系的衔接,要以完善指标体现全局思维、以区域创新践行全面小康思维、以政策对接跨越不同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现代化治理体系间的互动助力包括以经济发展带动产业体系优化、以全民素质提升促进社会现代化、以社会结构优化构建和谐环境、以生态改善推进绿色生活、以优化服务升华治理理念。
[7]高毅波等.大连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J].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现代化治理体系间的衔接、融合与助力,领导科学. 2021,(16):99-101
|8|【文化】
公共数字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成就、
贡献与展望
摘要:我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是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成效显著,建成了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平台,创新了"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加快推进了实体数字文化互动体验空间,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的数字文化人才队伍。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贡献表现为:丰富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缩小了城乡和地区间的文化鸿沟,拓宽了文化惠民服务的广度;促进了文化和科技更好融合,带动了"互联网+公共文化"跨越式发展;助力疫情防控工作,保障了特殊时期公众精神文化生活。"十四五"时期,公共数字文化需要加强数字资源内容建设,创新数字资源样态,深化智能化、一体化公共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文化大数据管理系统建设,推进"沉浸式""互动式"数字文化实体体验空间建设,利用社会化平台打造线上服务品牌和"粉丝"文化社群。
[8]项琳.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J].公共数字文化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成就、贡献与展望,图书馆论坛. 2021,41(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