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开始写读后感原因有二:1. 锻炼自己写作与思考;2. 总结自己收获了什么。以前看完一本书既不总结也很少记录点什么(除了那些印象深刻特别有感触的书),大多都是看完就过去了,现在觉得还是应该记录点东西。本文主要分了两个部分:梳理明朝年代和读后感。
一、梳理明朝年代
对历史比较混乱的我,很多印象都是来自于电视剧,所以没法把整个朝代都串联起来。因为看《万历十五年》我重新把明朝的年代梳理了一遍,并和我印象中的人物关联到一起。从朱元璋直到朱由检(崇祯),明朝一共经历了16个皇帝,共计276年。
登基时间 | 在位皇帝 | 称号 | 年号 | 相关人物/事件 |
---|---|---|---|---|
1368 | 朱元璋 | 明太祖 | 国瑞 | 朱重八、徐达、陈友谅、刘伯温 |
1398 | 朱允炆 | 明惠帝 | 建文 | 靖难之役、《穿越时空的爱恋》 |
1402 | 朱棣 | 明成祖 | 永乐 | 靖难之役、郑和下西洋、于谦 |
1424 | 朱高炽 | 明仁宗 | 洪熙 | 郑和下西洋、于谦 |
1425 | 朱瞻基 | 明宣宗 | 宣德 | 郑和下西洋、于谦 |
1435 | 朱祁镇 | 明英宗 | 正统 | 于谦 |
1449 | 朱祁钰 | 明景帝 | 景泰 | 于谦 |
1457 | 朱祁镇 | 明英宗 | 天顺 | 于谦 |
1464 | 朱见深 | 明宪宗 | 成化 | 万贵妃 |
1487 | 朱佑樘 | 明孝宗 | 弘治 | 弘治中兴、王阳明 |
1505 | 朱厚照 | 明武宗 | 正德 | 自称朱寿、豹房、刘谨、《绝代千娇》、李时珍 |
1521 | 朱厚璁 | 明世宗 | 嘉靖 | 海瑞、严嵩、俞大猷、胡宗宪、戚继光 |
1566 | 朱载垕 | 明穆宗 | 隆庆 | 海瑞 |
1572 | 朱翊钧 | 明神宗 | 万历 | 张居正、冯保、戚继光、海瑞、《万历十五年》、洪应明《菜根谭》 |
1620 | 朱常洛 | 明光宗 | 泰昌 | 在位1个月 |
1620 | 朱由校 | 明熹宗 | 天启 | 魏忠贤 |
1627 | 朱由检 | 明思宗 | 崇祯 | 长平公主、袁崇焕 |
明朝除了前面几个皇帝有印象外,其他都不太了解。总觉得明朝宦官多、朝廷腐败,没想到前前后后也经历了200多年。
二、读后感
说实话,对于经济、政治不太懂的我很多地方都没看明白,所以看的过程中我更多的是联想到自己或者是现在的生活。
1. 不仅要依法治国,工作中也需要建立评估机制
作者在开篇就指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文中对具体事件做分析时,作者也指向“道德代替法制”,我不知道是事实如此,还是作者为了论证其观点所以做此分析,这里也不做论证。只是想到,现在我们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针应该也是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另外,还让我想到一句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因为在工作中经常会涉及到效果评估,以此作为迭代是否有效果,或者是否可以上线的依据。但有时候因为是非标注性数据,所以不知道怎么评估较为合适,这时候可能就变成人工评估。但是人工评估是无法定量分析的,而且人为主观性很强,所以无法说服大家。现在想想可能也是这个道理。即使现在的评估方案并非完美,但是仍然需要建立起评估机制,至少有一个可遵循的规则。
2. 人性的多样性
以前的我总觉得非黑即白,现在也开始慢慢体会到人性的多样,有时候真的很难评估一个人是好还是坏。书中最刚正不阿的人当属海瑞了,他是伦理道德的坚决信奉者和实行者。在为官过程中,冒死进谏批评皇帝(嘉靖);不管大小案件亲力亲为;当官不贪污受贿;“人至察则无徒”大概说的就是他这个样子。他虽然能看出一些问题,但有时候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处理事情也不是很有手段。比如有些事情可能抓大放小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他却是一件件细查。他忽略了人性,要求大家都跟他一样自律、俭朴,这可能使他在百姓中有好的口碑,但并没有为解决问题带来任何影响,以至于他总是孤军奋战,即使张居正为首辅期间也将他闲置在家。张居正在政治上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有勇有谋,如果他能多活几年,明朝应该也能多几年的寿命。但是他在人前也是以道德标榜自己,力行节俭朴素(至少是万历面前),但是他实际的生活却相当奢靡,而且也会扶持亲信、铲除异己。我觉得在万历看到他另一面后,价值观估计都要崩塌了。抗倭英雄戚继光,以前听到的都是他骁勇善战的一面,但是他在对士兵训话时,会用到迷信思想(这是手段还是因为他自己迷信不知道),也会对上级(张居正)行贿等。不过让我最佩服戚继光的是,能清楚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局限性,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首先先创立了戚家军,在以道德代替法制、重文轻武的朝代,他建立军法,并著下行军打仗的书籍;在每次作战前想清楚每个细节,以便能取得胜利(这大概也是士兵愿意跟着他的原因);除了军规,同时也会鼓舞士气,很有一套管理军队的方法。还有李贽,这个人果然如标题很矛盾,一方面接受着士绅朋友的救济,一方面还抨击这类阶级的人;他为官时期大方承认“做官出于名利”(以前的我会觉得这样不失为坦诚)。
看到这些人的多面性,这不禁让我想到《菜根谭》里的一句话:“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士君子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3.好的愿景如果一代人完成不了,那就用几代人来完成
在梳理完明朝年代后,发现大部分的皇帝都没什么作为,有些甚至是加速了明朝灭亡,总觉得这是从根上就没有树立好榜样。因为我总是想到秦朝,虽然秦二世而亡。但是在秦始皇及以前,几乎所以的王都以统一六国为理想。统一六国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所以这个宏愿也像家族使命得到了传承,一直到秦始皇称帝。这也像我们中国,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我们也是在一代代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段有点乱,但我是想说,做什么事都不晚,生命还没有结束,还有奋斗的机会;即使生命结束,我们还有子子孙孙。)
4. 结尾
其实还有一些小的感悟,因为不知道如何组织,也怕写得太杂乱就不一一说了。借用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才能少走弯路,但同时也要避免生搬硬套。学技术也是如此,学习别人的经验,让自己少走弯路;有些东西即使还没学习,也可以先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既拓宽视野也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