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1)学会对失眠者的心理教育及相关内容。
(2)咨询师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的目的是什么?
失眠属于心理生理障碍,像我这样的心理咨询师自然知道在面对那些失眠者时需要掌握的“度”,诸如“治疗失眠”之类的大话我是从来不敢说的。
一般情况下我会首先按照认知行为疗法的套路做些心理教育,比如告诉求助者:
1.平均每天睡眠多于8小时的长睡者、少于7小时的短睡者、介于7-8小时之间的中睡者,大约各占人口的1/3。
2.有研究发现,短睡者效率高,精力充沛,积极进取,而长睡者有较多精神苦恼,信心和干劲较差。
3.长睡者和短睡者在人格上没有显著差异,迄今还没有一个报告说明长睡者优于短睡者,因此我们不必羡慕那些会睡觉的人,也无需为自己的睡眠少而担心。
之后,我会告诉求助者一个叫“最低睡眠需要”(minimum sleep requirement, MSR)专业名词,而且通过类比的方式力争将“每个人的最低睡眠需要不同”这一事实或理念强行植入求助者心中。由于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睡眠也是一种生理需要,我就会以食和色作比,比如说:
“人和人的饭量不一样大,有人一天吃10个馒头才刚刚饱,而有人可能只需要1个就可以了;睡眠也是一样,有人每天10个小时都少了,而有人可能少于5个小时照样精力旺盛,睡多了反倒昏昏沉沉。”……
作者:李克富
睡多睡少,不能一刀切,一个标准。要因人而异的量化。咨询需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心理问题无法量化,而外在行为可以。比如强迫症人总要不停洗手,可以通过具体要求洗手的次数,心理有没有需求都要按目标去洗手,让病人感觉到洗手这件事儿,是自已必须要做的,感受自我约束控制的能力,减少”洗还是不洗“内心冲突的次数。
想解决心理问题,需要通过改变认知方式,来改变外在行为,也可以改变外在行为,影响心理冲突的强弱。
让求助者自己设置最低需求,需求得到满足,内心的冲突也就消失了,问题可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