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升学进入初中以后,我发现初中家长群可是比小学家长群要焦虑很多啊。他们对于孩子成绩大于一切,必须保证升学率那可是为达目的无所不用其极。家委会原本是一个协助家校和谐共建而产生的一个组织。但是慢慢的我发现这个家委会的职责也是变了味,变成保姆后勤团了。在各种争取学校的各项活动荣誉感和保证上课质量的使命感上,家委会可是没少群策群力。当然不是要打击人家热情和一片好意初心,但是这种过度干预和或许“为你好”的“恶意关心”让本来很简单教育变得复杂多疑。
我为什么说一个校长胜过一个市长呢,因为当我们校长在经营学校的时候他就好像拥有了无限可能,是一个未来美好城市的启蒙先驱者;是一个城市未来的启蒙建设者。如果校长教学理念是以孩子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一个社会实践者姿态来进行探索性学习时候,我们脑洞就可以无限打开。这不是用简单的素质还是硬式教育的概括性语言来简单划分的主动思维教育。它是一种自我教育,可以是有无限可能的打破自我认知、自我设限、自我突破的自我教育。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领导学生进行城市建设市长角色而不是一个管理者角色那么所有问题都是建设者思维而不是管理者思维,自己给自己定位很重要,你定位自己是一个何种伟大角色就会有何种伟大的思维。
例如当我看到学校规划出来的一个铁丝网圈出来的旧住宅建筑时,虽然我知道里面各种复杂因素无法简单说怎样处理挪动它。但是我可以想着这个东西就是一个很好教育题材,引导学生去参与建设,让他们知道这个地方由于什么历史原因,现在政策以怎样经济赔偿来对它进行一番评估和建议。这里就是没有一个结果,过程就已经成为很有意思的一个教学主题过程了。里面涉及经济补偿方案可以用到的测量建筑物的工程测量学,物理数学都可以用得上。这里涉及政治、历史的一个展开面来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政治、历史以及如何运用它来分析问题和参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社会现在等等,可以抛砖引玉的东西太多了,这不是理想主义也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这是一种从生活入手就近教育,就是看到什么、碰到什么都可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切面,是一个学会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而应该与生活紧密相连。学生在生活中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巩固所学知识。这不是真正理解先贤先辈光辉的理念最好的契机吗?
以上是一种外显看得到、摸得着的可操作性强的立竿见影的硬性教育(知识运用教育),但真正教育还有软性教育(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等)。软性教育不仅仅指情商、财商之类,它更能称呼为一种爱商。现在人讲最实际的就是讲生存、讲竞争,家长最根本想法就是想孩子将来可以有赚钱(多多益善)能力。其实赚钱能力约等于爱商能力,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富则达济天下。我们老祖宗很多经典语录都是讲爱商的。《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子》开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这经典四书里都开篇讲的是一个东西,就是我们现在大白话“爱”。爱最本质是能利他思维,我们要亲民,要知道学习的快乐不是为己而是为人,率这个与生俱来的爱人之性,孟子也说利人就是利己。在学校难免同学之间交往相处都有摩擦,但是这不是同学之间错与对的问题,而是成人在抚养孩子进入学校前人格养育的一个阶段性显现的问题。成人都难免在社会上与人产生各种矛盾、摩擦时都有失去理智的癫狂的,何况乎未成年人。我们要学大禹治水疏导为主而不是堵。情绪就犹如一溪水,能流淌就能化解,情绪是不分好坏不分对错的,什么样情景和情境下不同性格就会自动产生出不同情绪,没有所谓好坏之分。国外有一部专为孩子设计的情绪教育动画片《情绪精灵》,各种情绪产生其实是为了保护我们自身对抗外界,是一种防御机制一种自我保护状态,它是一种自身性格思维的导向链接。心智还在处于学习期建设期的青少年尤其值得重视引导。但是我们成人首先得问问自己,是否有对待各种情绪的正确认知度,对各种情绪是否能给与相应的共情,我们是否爱商足够?
现在我孩子班级就出现一个看似影响所有人正常学校秩序的(影响老师上课、与很多同学产生摩擦矛盾)同学,群里家长都纷纷有意见甚至还发表一些很偏激言论,这对于一个还在体验成长过程的幼小的生命体来说是一种“霸凌”,因为他也不是故意要这样,他是控制不住自己或者没有尝试过有人教他还有更多办法可以解决问题的经验,所以才只有看似这种“唯一”的办法来解决自己遇到问题。我们成人在言语评论方面就已经表现出来很多都未必能胜过这个孩子的心智,因为仅仅是因为知道了犯错要付出很大代价而已,当不知道或者不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时候成人还不知道有没有比这个孩子还失控的时候。所以我们成人在自省内察,看这个问题时候自己是否有情商来角色代入去共情这个孩子。如果有一点点共情就不会说出很偏激的话语了。说了这么多,那我们最实际的做法是什么呢,这里我也无法对各个角色(孩子爸爸妈妈、孩子亲人朋友、老师等)面面俱到给出指导性精准对策,我只能说能做到可以很多很多,能说的则少说。我们不远不近的人能做什么呢?假如我是校长,在我权限范围内,就会给这样需要发泄情绪的学生有一个可以发泄的空间(可以是个防爆玻璃屋里面小而舒适、温暖且有各种发泄的道具等)来调整,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角落一个可以正确发泄空间(前提是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别人)。这种投入并不是很大,实施方案也不难,唯一可能影响校长是否考虑到需不需要建设这样的功能空间的想法就是:是否能承担可能因不可控因素带来的后果?这有多少风险、多少责任?如果不做就没有责任,做多了事反而带来不必要纠纷责任等,这都是成人自保的思维模式,成年人的自保虽没有像孩子这样外露外化,却更隐蔽和冷漠。这是我们成年人需要直面的和自我突破调整的,因为我们不突破成长怎么有脸皮好意思站在所谓教育者角色来指导未成年人成为一个合格的国家接班人?我们一点责任都不敢担当何有脸皮说教育孩子做一个有担当的人呢?我们成人经常用谎言来教育,对自己都不够诚实的时候说任何话未成年人心是能感知到的,他们直觉知道成人不可信,又何必要求他们能按照成人的话去做呢?所有教育都是自我教育,成年人直面自己乃真勇士也!勇士带出来的一定不是孬种,不要期待多好,不差即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