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分了五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等,淮阴侯韩信都被司马迁分到了列传里,而孔子——一个没落的贵族,却被分到了世家里,就像吕雉原本是一个皇后,却被分到了本纪里一样。那么,孔子究竟是多厉害,让司马迁佩服他佩服到私自为他加一级。
一,孔子少聪慧
记得我们小时候玩什么吗?躲猫猫,滑滑梯,荡秋千。甚至有些在我们现在看来还很好玩,可是孔子小时候就已经开始有礼了,“”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礼容即为礼器,现在的我对礼器还一窍不通,更别说儿时的孔子了。
当季氏办宴会,邀请有“士”阶层的人来参加时,孔子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没落的“士”,也毫不怯场地前去参加,当人家戳破脸皮告诉他这场宴会没有你的份儿的时候,她也丝毫没有气馁,而是知趣的走开了,这说明他的心里还是有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感的,他还认为自己是“士”!
而当孔子17岁时,鲁国有一个大夫,叫孟釐子。他病了,即将死去时,它告诉他的儿子孟懿子,说,等“我”死后,你一定要拜孔子为师!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当时孔子有礼,所以他闻名于世。什么是他的礼呢?他的礼并不只是礼节,还包括他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与敬畏,就这样,17岁他就当上了人生中第一次老师。
真是一个少年奇才!
二,人当壮年,治国之才
他的一生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孔子壮年时官职就一步步再升高,“其后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这便是他的升官历程,并且他也很会做官“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服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家与之以归”她才做了三个月的关国家就达到如此井井有条的程度,可见他真是一个治国之才。
并且孔子还参与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夹谷之会”齐国是一个大国,齐国国君要请鲁国国君去夹谷赴会,以示友好,鲁国国君不打算带一兵一卒,可有先见之明的孔子说一定要带兵,果然孔子的决策是正确的,并且齐国国君那天以蛮夷的音乐来侮辱鲁国国君,鲁国国君怯懦,没敢说什么,而孔子却很直率真诚的批评了乐队,让齐国国军赶到了鲁国的仁,孔子的举动可真算是救了鲁国国君一命。他不光救了鲁国国君,还立了国威。
有这样一个好臣子,这个国家一定能走向繁荣昌盛!
这时齐国看到孔子为这个国家带来的,他们开始恐惧,于是,一位大臣出了建议,说要先送一些好马与美女给鲁国,等实在不行再出兵。当时鲁国的事例被瓜分为三部分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季桓子总结巡游的谎称带着鲁国国君到西门看美女,本来孔子已经退鲁国产生了一丝失望,在祭祀时鲁君产生了私心,没有将肉分给各个臣子,这意味着他不再信任,不再重用那些臣子,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
三,周游列国,不忘初心
以上两点固然重要,也足以突显它伟大,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这点
“周游列国”,与其出说是周游,不如说是颠沛流离,他跑了14年,这14年里光是卫国他就去过四次,列国的国君中没有一个接纳他的,为什么?他的治国方针卓有成效,不就是每个国君想要得到的吗?
而史记中说,不是没有一个国家接纳他,是他自己不接纳那些接纳他的国家或者说是国君,就像她为什么出走?不就是因为他接受不了鲁国国君爱美人比臣子还多吗?卫国国君重用他,而他最终不也是因为受不了卫国国君的好色吗?
所以他的颠沛流离完全是因为她的要求太高了,在一个国家,它的政策能实行下去,日子好过,这对于我们来说就够了,而孔子要求在一个国家,他的政策是要国君带头起领导作用的,并且他要求国君必须贤德,如果国军做不到这些,他是不会在这个国家实行政策的。
他在寻求他的思想能得以实现的路途中,曾有好几次深入险境,差点致死,他一个如此热爱美食的人,却总过着忍饥挨饿,食不果腹的日子,他到底是为了什么?有人推行他的政策,他为什么还要如此倔强的坚持着?
这也是我最敬佩他的一点,就是他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子贡入间,孔子曰:赐(诗)云……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意思是老师你的治国之道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天下却容不了你,你为什么不降低下自己的要求呢?孔子回答,我们学习不是为了让天下容下自己,就像好的农夫善于耕种,却不能保证那年一定有好的收获。
孔子认为,我们不能因为世道容不下,我们就降低我们自己的要求,这不就是那句名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吗?
孔子的精神令我钦佩,我也相信司马迁对孔子的钦佩,远超于此,把它放在世家里面讲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