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上的“狂魔”,当你看到这几个字眼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了什么?没错,广场舞。
其实,“广场舞”这词语并无贬义。是什么赋予了广场舞如狂魔般的“魔力”?是一个或黑或白或其他颜色的几何体状“魔盒”——移动型音响!该物本无邪,只是与使用者在跳广场舞的时间、地点及使用方式结合之后,顿时俱增“魔性”。
中老年人在饭后、闲时跳跳广场舞,不仅能锻炼身体,也能结交邻里和周围的一些朋友。有益身心、融洽周边的人际关系,并且能丰富无聊的空闲时间。无疑,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当把播放广场舞伴奏曲的移动型音响开启之后,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几乎每天吃完晚饭后,大概傍晚六点半至七点左右的时间段,广场舞爱好者便会如约而至。待站好队形,做好事前工作后,领舞开启音响,大家便跟着伴奏曲的节奏而翩翩起舞。
人们所选的跳广场舞场地,多数是在广场或者公园里面。而广场和公园,多数设在住宅区里边或者附近的一些地理位置。在这些类型的场合中,播放出来的伴奏曲声响,对于在周边散步的群众来说可能影响不算很大。但是,在这个时间段里,一些下了班吃了饭后想放松一下,在家里看看电影的人;一些工作还没做完,回到家里吃了饭在冥思苦想做方案的人;一些放了学,吃了饭在做作业、温习功课的学生;一些想浪漫一下,偶尔吃一次烛光晚餐的情侣。他们呢?他们会喜欢这个伴奏的声音?
甚至,很多时候,在一个场地里,有两队人员在里面进行这样的活动。自然,伴奏的曲子也有两种类型、风格。双方之间谁都不愿意另一方的伴奏声音干扰到自己,不甘对方的伴奏曲声音高过彼此。所以,双方都把自己的音响音量旋钮扭到尽。街舞是以舞技分高下,而广场舞却在大家未跳之前,先在伴奏声分贝的高低上辨雌雄。“魔性”又上升了一个段位。
对于一些户外活动场所,并没有明文禁止跳广场舞,或者要求伴奏曲的音量不能超过某一特定分贝。而且,受影响者是很难劝告服这些无心制造相对噪音,却又没法舍弃动感伴奏的人们的。之前有一则新闻报导,讲述一位年轻人,不堪这种噪音的影响,在劝告跳舞群众无效的情况下,买了个无人机,在无人机上加装上一个音响,然后把播放着音乐的无人机遥控飞行在跳广场舞人群的上空。跳舞群众在受到无人机上的音响放出来的音乐干扰时,一跳舞的群众用物品将无人机砸落。虽然,这一位年轻人的做法不太正确。可是,跳舞的人们,你们是否又有考虑过被你们的伴奏曲声干扰到的群体其感受呢?
在这种情况下,也并非无改善良方。其实,现在很多城市、很多同爱好者都戴着专门用来跳广场舞的耳机了。希望大家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够将此文转发给有跳广场舞的家人,或者亲戚朋友们看看。建议他们采用这种比较适宜的工具和方式来进行自己的娱乐活动,更少地影响到他人。
这种设备的购买费用较低,比移动型的音响要便宜得多,并且携带方便。在各购物网站上有各种品牌和款式,我也就不作相关的推荐了。
作为一个非广场舞爱好者,这是我的告白和相应的心声,万望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