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王阳明心学:巧干胜过苦干,方法比努力更重要

俗话说得好:“迟干不如早干,蛮干苦干不如巧干”。

付出等同的努力,有的人可以硕果累累,有的人则是徒劳无功。有的人短短数年,就能让自己在职场上不断升迁,有的人耗费一生精力,却仍旧是在原地踏步。

种种看似不平等的现象,让那些落后的人内心满是抱怨,他们会在人前人后倾诉,乃至发出“为何别人付出的少,自己付出的多,可最后的赢家却偏偏是对方,而不是自己”的灵魂拷问。

说实话,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的人,不如静下心来沉思,想想自己之所以落得如此田地,究竟是有地方做得不足?还是因为方法没有到位?

很多时候,我们做人做事都需要掌握思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逻辑的方法,就像阳明心学创始人王阳明所说的那般:“做人要正,做事要奇”。

结合“知行合一”的理念,先进行思考、沟通交流、商榷对策,然后根据认识来采取不同的行为解决问题,这才是为人处世的精髓所在。

01

努力不等同于蛮干,有时思考比勤奋更有效果

王阳明在《传习录》强调:“初学工夫,如此用亦好,但要使知‘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之神明原是如此工夫,方有着落。若只死死守着,恐于功夫上又发病。”。

一个人有理想,有抱负,愿意埋头苦干,肯下功夫,这种品行固然值得称道。可如果我们只懂得死守志向,思维上却很愚昧堵塞,不懂灵活变通,到头来就很容易在下功夫上出现错漏。

举个简单的例子:生活中只懂蛮干,不懂思考的人随处可见。比如:

蛮干的学生每天坚持背诵单词,以为死记硬背,就能让自己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蛮干的“胖子”每天给自己制定高强度的运动量,以为只要拼命运动,就能实现身材的剧变;

蛮干的职员每天坚持熬夜加班,以为自己只要埋头苦干,领导就能看见自己的认真,工资就可以水涨船高,地位也会逐步提升;

但最终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很残忍。

学习英语,你只记住了单词,却疏忽了语法的练习。无论是写作还是日常交流,你都离不开流水文、口水话的形式。

调整身材,你只看重运动形式,却忘记了饮食习惯、生活作息的重要性。那么不管你的运动量有多大,也无法达到瘦身的效果,甚至还有可能摧垮你原有的健康。

熬夜加班,你只注重努力工作,却忘了思考,不通晓职场上的人情世故。到了最后,你自以为的勤奋,又能给你带来多少工资上的增益和地位上的提高呢?

当你的苦干、蛮干无法拉近你与理想的距离时,这就足以证明你的努力,是低能低效的。

说直接点,这就是一种“自我感动,自我催眠”式的努力。这种努力无法给你带来想象中的增益,只会在无形间浪费你的时间,消耗你的精力,让你大失所望。

因此,人们在努力之余,不妨添加一味名为思考的“佐料”,在勤奋的同时,学会思考问题,分析问题,那么这种变化就足以让你的努力收获足够明显的成效。

习惯忙碌的人,即使技术高超、任劳任怨,外界给他们定义的角色也不过是一个可用的“人手”,而非可敬的“人才”。

凡事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做,却没想过要用头脑来思考如何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这种人是很难被委以重任的。

真正的“人才”,会用头脑去想问题,用心去做事情,处理问题的手法更有技巧,可以从百般问题中,找出病根所在,并以最恰当的办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的手段更高超,更高效,这种人自然而然就会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走到哪里都势必会被人仰慕。

所以,我们就应该要效仿这些人才的处事之法,做任何事情都能像修理一台精密的仪器一般,深度思考问题,深究隐患所在,只有步步深入地想问题,才能触及问题的根本。

其次,我们还要在实践中多多创新,多多摸索,寻找出不同的解决良策,并定期进行归纳总结,试着将效益最大化,增强竞争力。

如此做的目的就是,在遇到表象不同但性质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将其解决。善用这种“巧干巧忙”的手段,才能让你干得有动力,忙得有效率。

02

除求稳以外,方法的“惟精”也很重要

王阳明曰:“‘万象森然’时,亦冲漠无朕;冲漠无朕,即万象森然。冲漠无朕者一之父,万象森然者,精之母。一中有精;精中有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在考虑方法论的时候,不仅要强调“求对、排错”,同时也要惟精专研,就是看使用的方法是否恰到好处。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所谓的“支点”,其实就是恰到好处的方法论。

如果没有这个支点,我们就无法得到撬动地球的目的。同样,我们解决问题时,如果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纵然不辞辛劳,最后的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借鉴别人的工作方式、效仿别人的学习手段,以为自己只要如实照抄,就能起到同样的效果。然而事实却并非人们所想的那般简单。

要知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别人的方法是别人通过实践所总结出来的最适合自己的经验。这种方法,或许对于普罗大众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但它却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就好比学生学习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学习方法,有的人是活学活用,有的人则是死记硬背。

如果一个人强行套用别人的学习方法,那么最后非但不会让自己的学习成绩得到提升,甚至还会因为对学习方法的不适应,导致成绩下滑。

而如果我们能够在别人的方法上加以“惟精”,稍微修改一下,将别人的方法转变成适合自己的方法,那么就有可能收获出人意料的奇效。

因此,我们在寻求方法、借鉴方法的同时,也要适时地灵活变通,对于前车之鉴,只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绝不能东施效颦,直接照搬。

一条道走到黑,那不是坚持,而是自甘堕落。唯有取长避短,让方法方式更有效,这才是一个智者该有的表现。

不懂巧用方法的勤奋,通常都是在虚度光阴。懂得善用方法来解决问题,胜过你盲目地勤奋。

事实上,一个人想要成功,方法和勤奋都是必不可缺的因素。不懂努力,人就绝对不能成功;但有了勤奋,没有方法,未来的成就也一样高不到哪里去。

因此,勤奋与方法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我们要“忙中带智”,将方法论纳入到努力的体系中,进而掌握方法,历练个性,两者相结合,你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那个结果。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