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书法练字《颜勤礼碑》听课,听到林曦老师解读《童蒙止观》里非常有哲理的一段话,大体意思:每个人都在每时每刻做着选择,当下用心处即是经营。看到分享的安老师的魔术故事,心想:曾经遇到过这样用心的老师,也会赞叹如此用心。可是如何成就这份用心呢?似乎并没有答案。也总觉得从教之路,自己没天赋,也无潜能。自己也是在这样的否定,怀疑,重建,再绝望,循环往复中摸索出这样的用心源自何处?是对教育的一份热情吧。热情至此,万法心生。此法不会立刻破茧而出,只得慢慢在挣扎中凿出光亮来。想起最近自己做的一件事也颇为得意呢,一年级孩子课间休息在第一个月呈现的状态大多是告状,疲于应付,嗓子罢工。慢慢有了缓解,就去静静看他们在课间一举一动,慢慢我了解到,之所以出现的混乱局面,根源在于:他们不会玩。因为不会玩,所以无所事事,因为无所事事就会制造事端。接下来,跳方格,捡树叶,慢慢引导。假期里回家,到沙河边捡了几个磨圆的石子。今天中午在他们面前表演一番,哈哈,鸦雀无声,我都能感觉到教室里那宁静里透出的惊叹。(那时候真怕一个闪失,石头从指缝溜走呢)耍完一把,我得意一笑。大家纷纷问起来,老师老师要怎么学?我故意卖关子:准备五个石子,剩下就得靠练啦。以后教你们。哈哈,他们乐呵的哟~
其实孩子是天性热爱游戏的,在活动中体验的一切是鲜活的饱满的。听到威尼斯比赛,我都激动。何况这样的满满的仪式感呢?有的时候想,小学时光何尝不是我们师生间一场热闹的表演呢?我们老师精心准备着一个个剧本,而孩子们心甘情愿扮演角色,演好了固然好,演不好也不必较真,恰好反思成长了呢!对于我们如是,孩子未必不是。现在父母焦虑是普遍,焦虑源自于困囿当下,觉得此刻没做到就断送了孩子未来一般。其实,教育哪有那么强烈的感觉呢,不过是春风才能化雨,龙卷风带来的只有伤害呢!凡事太用力,容易折了。
又回想一下:那些唠叨的琐碎的一切,谁说孩子不懂。我只是知道,平常对待女儿老母亲碎碎念的唠叨,当她见到自己好朋友时都会如法炮制。那么,真正问题出在哪里呢?记得《孔子随喜》薛仁明讲到“通情达理”四个字让我豁然开朗。理不通,源自于情不达。情在生活里才能通达,畅达哇。
读了那个一年级小朋友的故事,“恨一年级三班”的孩子,多可爱呀!曾经的自己容易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主观臆断甚至判断孩子所言所行,然后直接因此判断孩子的思想,甚至品质。误会油然而生,所谓的教育戛然而止,师生之间筑起高墙,现在想想真是惭愧呢。看了斯坦纳与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读了阿德勒,才慢慢走向孩子,也慢慢同理孩子的心理。原来,所谓的教育真的是走入专业,才真正谈得上“不误人子弟”啊!
今天放学梦娇拎着一个红包包到我面前,我自认为是她的,也没多想,因为噪杂,自然没有听清。后来,放学后爸爸找来说,孩子没有跟着路队出来。心急火燎的我回去找,在校门口发现了她。她告诉我说,捡到了一个红包包,不知道是谁的,所以就在找,后来是给了一个同学。那一刻,觉得自己又犯了一个低级错误。在课堂上,我们调整好状态,用着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用倾听对待每一个生发的可能,我们师生都在最好的状态里。只是临到了这匆匆时刻,是否还有一份等待倾听的心呢?《童蒙止观》讲究“止观”二法,修行“静定”的智慧。孔子所言“志于道为终极追求,而游于艺是艺可通道的法门”,其实都在讲人的修行在于定力智慧的提升。不可避免回到传统中来。传统文化长养人之心力,让人格走向悠远馨香,只是一直在门外徘徊,永远走不回康庄大路上。
华夏百年的路是姚中秋老师所言不得不的历史选择,只是百年之后再次复兴,我们是否“中学为体,中学为用”呢?林曦老师说:艺术创作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当下时代里用心之路才是艺术之精神要走的路。我的困惑是“何为中学?”假期里徐建顺教授的那节讲座仿佛推开一道门,可那道门里面博大精深,探不到底。同修的老师说,有些智慧穷极一生我们未必参悟,只是现在华夏文明这个厚重老人面前,我们何必自怜?文化如此富足,只不过要去靠近,要去实修,要知与行同时向前。致广大,尽精微。李辛老师说,做家务若肯用心觉察,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呢?所以,还得行动在当下。记住糊糊老师名言:发力脚下,用力狂奔。
跑题了~
今天小组进行了分派,小组评价上了黑板,学了韩兴娥老师的法子,凡事立刻行动,孩子们课堂小组带动感很强,枯燥的拼音拼读也有了劲头,卫生打扫因为落实到具体人负责的具体地方,有了小组小红旗的鼓励,下课都忙活起来,倒是有了各司其职的感觉。后来根据近来孩子的表现,给了几个孩子分派了擦黑板和放回凳子的任务,这几个孩子得意洋洋,似乎忘了前两天擦完黑板要求表扬的时候呢。那时候热切的期盼,我也是特意冷处理,不为表扬还能继续保持劲头的这份热情后来有更大的鼓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