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有计划的人生

        美国精神之父富兰克林是人类历史上所有的道德和理性都趋于完美的人,他给自己制定了十三项道德准则,而且专门定了一个小本子,一项美德占一页每一页,有一张表格,十三行七列,一行代表一周,在每行的开头写上一项美德。一周对一项美德严密监视,每天晚上会用小黑点儿及时标记出这一天的过失,十三周完成一个流程,一年四个流程。

        我们可能会认为这项工作坚持一天两天可以,长时间的坚持会非常的困难,但是富兰克林做到了。不仅如此,在富兰克林的小本子上还有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活动计划,计划的左侧写有两句话,“晨问:今日我将做什么好事?”“夕问:今天我做了什么好事?”富兰克林的道德计划与中国儒家的“吾日三省吾身”非常的相似,但是相比儒家思想,富兰克林的道德完善计划更加的具体,更加的侧重于内心修炼,也更有操作性。

        自己也制定过年度计划,一年中打算看多少本书,写多少读书笔记,每天走路一万步,每天陪伴孩子两个小时,每天与一名学生谈话,每周听多少节课,等等。刚开始指定的时候,由于心里有一种激情,还能勉强完成计划,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琐事的增加,制定的计划就开始打折,由开始的勉强完成到只能完成其中几项,再后来就到了只能完成很少的几项计划。

        是自己确实没有那么多时间吗?在痛定思痛后,发现自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忙,而是自己放松了对自己的承诺,没有好好把握零散的时间,把零散的时间花在了聊无价值的天、看无价值的视频和翻无价值的朋友圈。

        一到单位,在打开电脑的空隙,拿起手机,本打算消磨一下电脑开机的时间,却不曾想被手机里面的内容吸引,不知不觉,一会儿十几分钟过去了。跟朋友聊工作,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时政,聊到了人生,在悄无声息之中,时间又匆匆的过去了。一天下来,总觉时间过得太快,本来打算要做很多工作,怎么还没开始就到了下班的时间。

        读完富兰克林的计划,才突然明白,我们与成功的差距不是没有进行计划,而是一方面没有制定操作性强、可具体实施的计划;另一方面没有真正的坚持实施计划,没有给自己找到通往成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小事哲学”:从小事做起,办成大事,从小事中发现大哲学。

        常言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过一种有计划的人生,就要注意从小事做起,更要注意坚持把小事做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