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班后,我的住所就在单位一公里生活圈内,步行10分钟的距离已是上限。
一个月前,因单位搬迁,家和单位的直线距离26公里,单程花在路上的时间顺利也需要一个半小时,为了不迟到,预留两小时在途时间是最低消费。
专家称: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如果超过一个小时会大大降低幸福感,不知不觉,我竟然坚持了一个月,累计奔走1300公里,相当于从上海到广州的直线距离。
按照21天法则,人类坚持某种行为21天,就会形成习惯,继而改变生活。这一个月的奔波模式绝对称不上幸福,但也不全是辛酸泪目。相反,很多以前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情反倒在这期间完成了,比如这篇文章,便是在路上用手机敲出来的,养成了一些好习惯,也放弃了好多坚持,不知不觉中,生活发生了变化,值得记录纪念之。
1.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有段时间我深受睡眠问题困扰,晚上睁着眼睛数羊到崩溃,早上混混沌沌起床。跑了一个星期,每天晚上九十点到家累的像狗,早上六点半必须准时起床,什么睡眠问题都解决了,生物钟也调整到晚十点倒头就睡,早六点准时就醒的节奏,看到有朋友海淘起床利器带轮子的那种闹钟,我呵呵了:还是作业量不够啊!
2.提前做计划
上下班时间过长,占据了一天24小时的相当比例,这意味着其他事情必须提前计划才有空间,也意味着必须按事件优先顺位合理安排才能正常运转,甚至在路上的时间也必须利用起来,才能小团圆。这是压力,也是动力,不喜欢的事情就快点完成为重要的事情腾空间,效率反而提高了。一天24小时按小时排出schedule,会因为度量衡的加入显得拉长了。
一个月里,我的闲置kindle利用率前所未有得高。利用在途时间,我重温了金庸的一部书剑恩仇录,四本亦舒,三章时下全世界都在安利的微微一笑很倾城,关注了两个好友的简书,因为喜欢分享,也被他们影响,开始记录自己的生活。
两个小时的碎片时间可以做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很奇怪也变成了一天中之所以为人的那部分意义所在,我会提前出门错过早高峰,人少的地铁车厢,用保温杯带上一杯咖啡或红茶,这样的阅读时间甚至可以算的上happy hour了。
上班时间提高效率,能当时解决的绝不拖到下一刻。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曾经说过:“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同时又不抱持任何希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当它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一件事,但同时又知道这件事根本无关紧要。”这样的心态会保证心无旁骛。
到家晚运动时间没法保证这是个遗憾,中午时间是运动时间,或利用单位的瑜伽课,或到楼下公园走走,或在跑步机上跑跑,固定下来,也就成了习惯。
3.环城游重新发现城市
过去的一个月,每天环城游,是我认识这个大而无当城市的好机会。
我坐过地铁上班,有年青男子因抢位当众打架,上演全武行;
遇到过开奔驰的滴滴司机,一路电话不停,生意做的不错,做滴滴为了找人聊天顺带贴补油钱;
出门早的时候,在珠江新城出站,绕到地下迷宫似的商城,发现新开的Costa咖啡店,不慌不忙地吃个早餐,再继续下一段路程',到单位发现自己还是最早到的那个,一天都有赚到的感觉;
遇到过比我上班还远的邻居,职业是初中老师,为了孩子上幼儿园的学位,选择买在远处自己奔波的虎妈;
有天我特意换了条路线上班,经过琶洲,清晨的大桥车流滚滚,江面百舸争流,忽然想到人生海海,全是一路奔劳的小蚂蚁,你并非其中特别的那一个;
还有一天蹭邻居的班车,车上她的韩国同事用流利中文和她聊了一路办公室政治,恍惚间有种戏剧感。
每天环城游的经历,才更深入认识了这个城市,用游客的视角看周围,才更抽离和新奇。
4.懂得取舍
时间有限,无比珍贵。好多的约没法赴,好多的节目必须取消,周末的闲暇时光才不能浪费,珍惜和家人朋友在一起的时光。
有天在地铁里遇到高峰限流,第一次挤在乌丫丫的人群里,我想到了郝云的那首歌:
每天站在高楼上
看着地上的小蚂蚁
它们的头很大
它们的腿很细
它们拿着苹果手机
它们穿着耐克阿迪
上班就要迟到了
它们很着急
我那可怜的吉普车
很久没爬过山也没过河
它在这个城市里
过得很压抑
虽然它什么都没说
但我知道它很难过
我悄悄许下愿望
带它去蒙古国⋯⋯
5.手机时间调快15分钟
我一向自诩守时,让别人等我会有负疚感。上班远了,为了不迟到,一个月前我把手机时间往前调快了15分钟。
因为这小小改变,我发现很多场合自己都是提前早到的那一个。早到的好处有:
可以吃到食堂的美味汤粉;
不用在茶水间排队泡茶洗杯;
有时间回顾昨天的未了事项,头脑更加清晰;
在安静的办公室里可以上上网浏览下行业动态
⋯⋯
慌慌张张,匆匆忙忙,
为何生活总是这样
不卑不亢,不慌不忙,
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我不确定日行56公里的日子还会继续多久
但我确定这段日子养成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会伴我终生
那些夜晚的星辰
和清晨的朝霞
我会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