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别总仰望天空,低头看路拉车更靠谱
这两天正琢磨着本周的文章写个什么主题好呢,没事我就打开了一个存放早前写过的文章的文件夹,翻到了九年前的一篇文章。碰巧的是那篇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我最近一直想写的内容是一致的。
那篇文章写的是去一家企业参观考察过程中我所感受到的作为企业经营者的一种精神的缺失。本以为差不多十年过去了,情况会不会好一点。然而,从最近接触的一些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来看,非但没有变好,反而缺失愈加严重了。
到底是什么精神缺失更加严重了呢?
让我们先回到九年前,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01 九年前就曾感受到的缺失
那是和我的研究生导师一起去的一家邯郸市的农机企业。我们去的那年算是刚刚重见天日,之前几年一直亏损。这要感谢国家对农机生产企业政策补贴的利好,算是赶上了好日子。
企业刚有所起色,开始有些利润了。却一下子点燃了老板的自信心和膨胀的欲望了。
三到五年内上市?这么牛!
和老板坐下来聊的第一个话题就是关于企业接下来如何发展,也就是企业的战略规划问题。
老板的回答却完全出乎了我的意料,他特意拉高了一下音调充满自信的说:“我们的目标就是3到5年内上市”。
看着他那自信和坚毅的表情到让我泛起了一丝疑问:“企业真的已经做到3、5年就可上市的阶段和水平了,不是才刚刚从亏算的泥潭中走出来的吗?”
带着这样的疑问在之后的每次座谈以及参观的过程中我都在极力搜集支撑老板表情和自信背后的答案和逻辑,想深入了解一下拟在3到5年内上市的企业到底是怎样水平的一家企业。
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接下来两天时间中随着对企业了解的深入最终还是得到了准确的答案,也印证了我的判断,这个农机企业的发展水平也就是刚刚过了作坊阶段的一个小型企业。
要不是赶上国家对农机生产企业的政策补贴也许现在还是亏损状态。去年算是一个转折,销售收入有了大幅增加,随后就在朋友圈中招聘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就算是为“上市”做的第一步筹备。
目前,公司负责技术研发、产品设计、产品运输和销售,生产暂时外包。
公司的团队也很寒酸:技术人员主要就是两个老师傅带了4个去年刚招进来的大学生,还有5、6个人组成的销售团队。财务人员就一个会计和出纳。这就算是公司的全部团队了。
我们特意参观了一下外包生产的厂房,说白了就是一个作坊式小厂子,没有什么机器设备,更别提什么自动化了。大部分工作全是靠工人手工操作,厂房里混乱不堪,到处是油渍和堆砌的零部件,其中的两三个工人正在打磨着什么,这打磨时发出的刺耳声在昏暗的厂房里好像在努力地证明着他们一直在为企业上市而奋斗着。
公司除了农机这块业务,还有一个小饭店和租的一片百十来亩山地。在老板的心中,这片山地的综合开发是老板梦想的另一极。
老板亲自领着我们在山上转了一圈,这大片的山地孕育着老板宏大的梦想。在最高处,老板停下来指着这片和那片山地,将他酝酿很久的一些开发想法向我们一吐为快。
现在这片山地已经投资了两百来万,解决了水的问题,同时还修建了几个窑洞,里面相当于饭店的雅间,我们中午就是在窑洞里吃的农家饭。山上现在主要是开发了一些小规模的养殖项目,柴鸡以及一些鸟类养殖,其他的还是一片荒山,路还没有修好,所以还只能是步行。
说到对于这片山地的开发,其实老板根本就没个科学的规划,想到哪就做到哪,陆续投入了两百来万没见什么效果,一直是贴钱运营。这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老板什么都想做,种植、养殖、酒店、别墅、狩猎、采摘等都想开发。根本就没基于市场定位、客户需求、投资成本及赢利模式等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事实上,没做过旅游和景区开发经验的人可能不知道,旅游开发的前期投资十分巨大,就拿水、电、路以及相关建筑设施等就是一大块成本。开发个一般的旅游项目动辄就得几千万投资。
投资建成后如何解决运营推广和盈利又是一大难题。对于一个没有好的定位和特色的项目最终的结局可能就是烂尾。
接下来的规划中,他指出要重点加大力度投资开发山地,又打算圈下了几十亩地,规划厂房和员工宿舍楼。
这就是一个计划3、5年内上市的企业的真实面貌。
在他的心中,只是有一个上市的梦想,至于为什么上市,如何上市,上市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上市辅导成本是多少,自己的企业离上市还有多远,根本就没有概念。
两天的了解过后,我从怀疑开始变得担心了。这样的企业基础和现状真的能支撑起上市的梦想吗?也许只是老板的一厢情愿吧,我也只能无奈的说:“梦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然而令我担心的却是老板的盲目投资,担心他会一直抽调农机的利润去投资山地开发以及其他一些扩张项目,当有一天农机生产不再有补贴之时,或是竞争加剧导致农机生产过剩之时,企业拿什么去竞争,拿什么去发展。
现金流是企业的命脉,盲目投资和多元化将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尤其是企业的主营业务还不具备强劲的竞争力的时候,企业要做的应该是务实基础和本业,才是企业真正的成长之道。
企业在技术研发、规模生产、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人才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还很极其薄弱,将农机业务的利润应该主要用来夯实基础,扎稳根基建立品牌才能谋求做大做强。
一心想着上市和多元化盲目投资,最终的结果不但上不了市,还会耽误了主业的发展。
02 别总想着上市,塌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点事更靠谱
为什么做企业就不能拿出点匠人精神,在主业上脚踏实地,务实发展呢?为什么要动不动就想着上市,好高骛远呢?
让我们从九年前再回到现在,那时候缺少的务实精神,到现在是不是有所改善呢?
从最近接触的一些企业和老板来看,情况并未变好,而是变得更务虚了。
尤其是各类创业项目,各个都有着三两年发展成为独角兽的自信。一些传统项目加上个互联网动不动就想打造一个平台,估值几亿。只要是商业计划,你要是不把上市作为目标,你都不好意思拿出手。
前两天刚刚接触到一个做酒的老板,运营还不到半年,刚招了几个县级代理商,就开始运用逻辑推理,认为三年内必然实现上市。
事实上连加盟代理的连锁系统都还没打造好,就假设招商到50家立马就能有很多人给投资,再有两年就上市。其实,代理商能不能盈利都尚未得到验证,也没有个完善的营销和推广体系,只是暂时把货压了出去。自身都在咬牙挺着,却老仰望天空,总拿上市说事,感受不到一点务实的精神。
有上市的梦想固然好,但不能整天挂在嘴边,更不能拿逻辑去推演上市。逻辑上的成立是假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复制发展壮大,但现实情况远不是逻辑推理那么简单。
任何一个条件或因素发生改变,都会影响最终的结果。而一个初创企业从创立到上市,期间存在着非常多的变数。我们不能拿母鸡生蛋,蛋再孵鸡,最后由一个母鸡变成一个鸡场的逻辑去演绎。
创业不能整天奔着融资和上市去,真正能够拿到融资的项目凤毛麟角,万里挑一,最终能够走向上市的更是少之又少。
反倒是放下务虚,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干点事更靠谱,至于上市和融资,等你做到那一步再说也不晚。
说句实在话,创业,走路还没学会,就不要老想着跑,不然你会摔的很惨!
03 浮躁年代务实精神亟待回归
在这个充满浮躁的时代,关于务实精神这一点,我倒是觉得更应该向老一辈创业者学习学习。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16岁开了一家米店开始创业,本着务实精神,从顾客角度出发,十分注重产品质量和用心的服务。
那时候,还没有送货上门的服务,但是王永庆却主动给顾客送米,且并非送到就算结束,还要帮顾客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再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
通过务实的精神和周到的服务赢得了大量顾客的心,大家都铁了心要买他的米。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后来又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将生意越做越大。
有一本书叫《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书中归纳出王永庆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和基本原则,其中第二堂课讲的就是务实精神。
务实精神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论语·学而》中有:“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字面的意思是:“本建立了,道就有了”。拿创业和经营企业来说,先要做好务本,本业做好了,才能更好地发展。务虚就没有根,没有根就没办法长大。
这是一个充满浮躁的年代,造富效应的物质欲望时刻刺激着人们的神经,许多创业者丢失了应有的务实和务本精神。在汹涌澎湃的潮流之中随波逐流,什么热就追什么,什么大就吹什么,稍微取得点成绩就能飞上天,整天把梦想当现实。
务实精神真的亟待回归!
04 结语: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但少一点仰望天空
做企业“低头拉车”是执行,“抬头看路”是战略和方向,“仰望天空”是梦想。
我们可以有梦想,但前提是要扎实做好拉车,适时做好看路,不能光仰着头看天空,地上有没有路,路上有没有石头有没有坑你都看不到,如何抵达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