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中秋,我与两位同事来到白鹭洲,有很多感慨。现在想来,当时的情境犹如昨天,现记如下。
白鹭洲位于风景秀丽的厦门岛繁华市区,区内宁静清澈的人工湖,精致典雅的白鹭女神像、富于变化的音乐喷泉,数不清的高档住宅、酒店、会所,无不表明着它的高端和与众不同。
到白鹭洲,正是晚上。湖的两侧霓虹灯闪烁,游人如织。我们散步于美丽的湖岸,用手触摸着颇具古朴韵味的围栏与榕树,尽情享受习习夜风的爱抚。不经意间,抬头发现明亮的中秋月正悬于如水的夜空。于是,我放慢脚步,细细观赏,一种油然而生的惊喜与酸楚却无名地涌上心头。已记不清,上次见到这样的月亮是什么时候了,这样的月亮,似乎,似乎只在于我儿时故乡田野的晴空,在我孩时遥远的记忆,在我这二十余年思乡惊醒的睡梦。
离乡十多年,忙于求学,忙于恋爱、结婚,忙于工作,好像从来没有认真地欣赏过这原本再也普通不过的月亮,当然,也没有细想过远在故乡的父母是怎样过的中秋。虽然,每年的中秋,我都会给父母一个电话,祝他们中秋快乐。但是,其实在心里,我明白,这样一个团圆的节日,电话传递的话语或许能带来点滴温暖,但是,这远远不够。
从古至今,文人骚客对月的传世咏叹不胜枚举。但是于我而言,真正打动我的,似乎只有那些真实抒发情感的语句。没有浮华,没有技巧,甚至只是直抒胸臆,但是,粗俗如我,这已足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说的是诗人对兄弟的思念;“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讲的是诗人的孤独与寂寞……悬于夜空的明月,承载了多少离乡背井游子的思念与酸楚。不知为何,我始终坚信,即便潇洒如东坡,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背后也一定深含着许多不能“共婵娟”的难以排解的无奈和妥协!
从白鹭洲回到住所,细细地看拍摄的照片,却发现,我们都在不约而同地努力使每一张照片的背景都有月亮。厦门岛是美丽的,白鹭洲作为岛内市区久负盛名之处,其魅力自不必说,但,所有这些,相比于悬于天际的明月,相比于游子的思乡之情,却还是这么的相形见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