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大家都说阅读越来越碎片化了,大家对长文,尤其是严肃的书籍,阅读越少了,于是,很多人兴叹,感慨世风日下。
不过,我倒是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文字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其实呢,就是用来沟通的。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几种形式,说话、比划手势、画图、写字等等,当然了,后来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来了艺术,艺术其实也是沟通,传递更复杂的情感及感官体验。
这些形式上看,最高效、最综合的沟通方式,还是说话和画图,所以,现在图片、视频、声音越来越多。比如高晓松、罗振宇吧,在多年前,要想传播自己的想法,由于技术与成本的限制,最好的办法,就是报刊上写文章,或者印书,主要是用文字的形式去传播。现在呢,直接录成视频,生产很简单,大家看起来也简单。当然了,你说还需要后期的剪辑之类的,但是其实也越来越简单了。
很多事情都有一个轮回,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音乐、文字等都是这样。
在古典时代,无论文字还是音乐,都很难搞,西方的美声唱法、我们的戏曲,一般人很难搞得定,包括绘画、摄影,成了一个纯粹追求技术高度的东西,毕加索、梵高等的东西,没几个人搞清楚是什么鬼。
诗词、八股文,也是这个做法,古代生活中,日常交流是通俗易懂的白话,写点东西,就用文言文,写起来难受,看起来也难受,何必呢?何苦呢?这不是闲得蛋疼自虐吗?
所以,我倒是觉得,现在的简单阅读,大家去读图、看视频,有什么问题吗?这样一来,生产的人挺简单,我有想法,说出来,录像、录音,然后大家就看视频、听录音,不是挺好的嘛?
当然了,有人说,文字想象力好啊,比如描写美女,那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想像最美的样子,要是出来图画、视频,不一定是最好的,这个肯定是,但是,图画、视频带来了很好的感官体验,也是文字没有的,也就是各有各的优势吧。
读书还有一个巨大的好处,就是深刻、体系化的思维,但是,考究的纪录片、历史电视剧也能提供类似的思维体验,以前,受制于广播、电视播出时间限制,一些小众化的视频、声音是无法播出的,现在,互联网提供了无限广阔,可以覆盖长尾的分众化生产平台,严肃的视频、图画、声音一定会越来越多,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现在严肃、深刻不足的问题。
总之,阅读越来越少,不见得就是个很可怕的、很不好的趋势,怎么说呢,就是个正常的人类技术演进吧,和蒸汽机、电气、电话、汽车之类的没什么两样,无所谓好坏,就是一个历史洪流,大家都会适应的。
不过,读书的感觉,以及当你想抒发情感的时候,还是唐诗宋词写得好,白话文、图片、视频其实都很渣,这种感觉,倒真像是青楼里的鱼玄机、柳如是,让人心旷神怡、不知归路,不过,青春短暂,韶华远去,只留下可以无尽想像的朦胧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