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如何同一时间出售很多次:
(1)工作流程复盘:尽管不是直接出售,但是每次再干同样事情的时候,只需要按自己之前的流程即可,节省了从进入状态到顺利工作的思考时间。
(2)清单库
通过对方的刚需实现自己的刚需,满足消费者以为的刚需,拿出“真正能够满足消费者以为的刚需”的创意产品。
现今的商业模式仍是第一种,提高自己的单位时间售价。
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为自己付两倍薪水的工作,通过学习各种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保质保量惜时;二部分是用节省出来的时间和工作之外的时间,通过阅读,写作,运动为第二种商业模式做准备。
除了以上的方式,有没有其他方式帮助跳到第二种模式?
在跳商业模式的路上,发现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不懂的工作技巧与技能:那些所谓自己发现的技巧,如果不知道它们,工作不会受到什么影响,领导安排的工作还是能在既定时间完成,但是那样只是完成而已,没办法为跳到第二种商业模式积蓄力量。猛然间发现,通过技能提升工作效率是惜命的一种方式。
以写作为例,如果把写作作为自己的刚需,记录自身成长,不看重“大众的刚需”,那就写自己的文章就好了。如果把大众的刚需用在写作上,就要写对大众有用的。这是昨天的思考,幸好给记录了下来。
看了今天的文章,才发现多维度可以与刚需结合起来,了解清晰准确的概念已经体会到了其能量的巨大。在清晰准确的概念之间,建立清晰必要的关联,每次看到都那么意料之外又很自然,如果可以自己将各个概念之间进行排列组合与链接,思考的维度瞬间提升,极其震撼。“好的产品,不光能满足一个维度的刚需,甚至能延伸很多维度,最大化自己的价值”。
刚需*数量的最大化概念和对于鼓励的刚需是今天感触比较深的。貌似任何概念跟刚需结合起来都有不一样的结果,以教为学的刚需(把自己在这个领域所积累的技能教给别人,把自己独到的方法传授给他人,这些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可以做到的),打造多维竞争力的刚需,元认知的刚需。
把运用刚需作为最大的刚需,那也是很酷的哈~
初学者更是需要记录自己的工作进度的。
自从想清楚这件事情之后,所有我经手的事情,都可以出炉一份"攻略"。
1.刚开始做会有什么问题,容易在哪块有困难,解决的出口在哪里。记录下来都可以发现自己的思考方式,思考盲点。
这份攻略,就是工作说明书,第二次做的时候直接可以按照流程来,往往还会对之前的攻略有些完善,同一件事情做三遍,这份攻略就真的是算攻略了。
现在有新人到我们科室的时候,不再像以前"废话连篇",别人还觉得很混乱,现在只需要把新人需要干的事情发给他说明书就好了,还大大降低了新人从事工作对工作效率的影响,节省了我的时间个注意力。
2.自己的记忆力竟然莫名其妙的提高了。知道了注意力是最宝贵的财富之后,只要能为注意力内存腾出空间的事情,坚决不让自己把某件事情拖延,所谓的拖延,比如"等我•••,我就•••",要么现在干,要么以后都不干。
就像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学习的过程是不可逆的,当懂得某个事情之后,很难像之前不懂的时候那样思考。“虽然已经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但是却已经很难站在初学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至于那些曾经困扰过自己很久的一些初级问题,已经不被视为困难了。”那样宝贵的从不懂到懂的过程,怎么能被丢弃呢?
别人以为的刚需如果是不好的刚需呢,比如抱怨。可以确定是不好的刚需,那抱怨,对工作的抱怨,对别人的抱怨。
对我们自己来说可以说是很少会用处,可那是别人以为的刚需,那就满足着吧,不打断他,让他说,听不听的主动权就在我们手上了。
如果是完全体现抱怨者无能的抱怨状态,如果可以离开,离开那个抱怨的环境,最好以后这个人有抱怨倾向的时候,就离开,平时也跟他们少接触,会消耗能量。如果这个抱怨是完全没法逃脱,那么在那个时间,要开启元认知,发现他们抱怨的思路,以及他的抱怨让我们对他有什么看法。比如觉得对方很无能,比如觉得对方在找借口,找理由,找到抱怨的表现形式,以后自己不会陷入类似的内耗。
别人的需求也许在我们眼里没有那么重要,至少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别人的刚需,或者说以为的刚需。
让错误思维的人错误成长,对他们来说就是可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