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孩子阅读,陪伴孩子阅读,教授孩子阅读,其终身长远意义的根本和提高写作、获取知识无关,根本在于要借用阅读让孩子们提升思维习惯,获得思考动力、思考能力,给生命个体做思考&判断时提供养料和依据。
思维习惯有多重要?我们学习一个新事物,往往是依靠其与已知的事物进行比较与联系。比如,我们见到一个由几根木棍支撑的木板,会马上判定这是一张“桌子”,因为我们在后天见到的所有具有类似特征的东西,都被我们分类为“桌子”了,于是,这一类物品就和“桌子”这个词语联系在一起。
当你跟一个孩子讲到某样他从没有经历过或有新难度的事物&知识,而这个孩子理解起来非常容易、接受非常快,表现出超强的理解力和学习力,是因为他自身拥有非常多的见闻积累,能够在他需要思考判断时,在头脑内部快速组织集合,支撑他为理解新事物提供依据。例如:物理课上讲“匀减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听说过“强弩之末,不可穿鲁缟”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
这种思维习惯的获取,相当大的途径就是阅读习惯的养成。按照《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法,书籍的作用有两种,一是提供经验、二是教授理论。
比如一部小说,就是一系列经过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经验;一本科普杂志,除了经验之外,还有一系列浅显通俗的理论。
一个热爱阅读小说新闻的孩子,在早期就可能通过阅读这种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经验丰富度的途径,拥有了远超其他同龄人的早期经验积累,而人总有从已有经验归纳理论的倾向。
这个过程好比核裂变里中子的释放一样——物质体积越大,发生中子撞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经验越丰富,平时突发灵感,从经验归纳出理论,在事物之间找到联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对新知识时也就更容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一个热爱阅读科普杂志或者浅显理论的孩子,则更容易养成&锻炼出自己接受外来理论与整理既有经验的习惯。同时,一个个在生活&学习中由以往积累经验所整理出理论的成功案例,很可能会在价值观上激发他们思考,并养成强烈的思考倾向。
只要用心仔细观察那些学习效率高&学习能力强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小时候或多或少都有热爱阅读的习惯,有在阅读时头脑内部自发完成深度思考与知识总结的习惯。因此,无论何种阅读,阅读任何类型的书籍,他们都会产生精神愉悦的可能,对于书籍类型和内容范围的接受度极高,也就很轻易的做到“读百家书”、“海量阅读”、“阅读丰富”……。而这种精神愉悦将成为他们生命中宝贵的早期正向激励,使他们爱上吸收外界经验、接受外界理论,或者开始看到一道难题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忍不住想要求知。
有了思考习惯,有了思考能力,不怕难,不怕不会,不怕暂时不能轻松理解,让他们很容易爱上各科学习内容,爱上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历史、政治、化学……等等具体的文化领域。而这也就是所谓的“学习兴趣”!
所谓“兴趣”,很大程度也是后天的。而积极的兴趣对一个人学习的作用,起到良性的开头。那些所谓“天才”的成就,也起源于这种思考习惯的锻炼积累。
如今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要善于借用各种形式帮助孩子完成内部积累,例如:想要引导孩子看外国经典名著,但孩子对于外国的人文历史、生活习惯无知,感觉名著无趣,就应该先找大量经典电影让孩子通过视觉形象积累内部经验,再转过头去看名著,更容易找到心理共鸣。
不要抱怨孩子不爱看书,或爱看的书类型太单一,题材太简单。一个不爱看书的孩子,都是因为有不愿意在阅读上帮助他想办法解决困难的懒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