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安生君
首发:安生君
5月4日,腾讯公关总监张军发微博写道:“当我们忙着做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时,青年们正在睡觉。”对此,网友却群起而攻之。
“难道各种致敬青年的策划不是青年们做的吗”
“对青年最大的敬意就是让青年好好睡个觉”
“有的青年还在睡觉,有的青年连假期都没有,青年只是想休息一下而已”
“可以不爱,请别伤害”
赶巧,今年五四青年节正好遇上五一小长假,让996的青年们能好好休息,且不谈论五四青年节是否应当放半天假,或者有多少企业真正落实休假。
作为五一假期,如果青年们连最正常的休息都成为了公关调侃的话题,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还扯什么致敬青年?
把致敬青年彻底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形式或者置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这样的致敬不要也罢。
在广大网友热烈的讨论休息休假与尊重话题时,有一个青年群体大家是否关注。
一份调查显示,在16岁-35岁的青年人口中,有40%左右是大学生和大学毕业生,大约45%则为没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农民工或重复劳动者。
他们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很少能够进入公共视野。
在公共讨论中,他们是失声的、是沉默者;在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上,他们往往也是被统筹的一部分群体。
在五四青年节102周年的今天,当我们在讨论996、教育内卷、休息休假权利的时候,让我们把眼光看向他们。
01
他们是快递小哥,他们是小区保安,商场导购,他们为这个城市提供便利和劳动,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他们和我们一样,可能来自同一个村,同一个镇,同一个县,但却因为不同的教育经历,不同的就业,而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除开接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大部分的进城务工人员都从事服务型行业,这并非全因为文化水平低素质差引起的,而是大部分的资源被占用。
高端的行业由于其不具备相关知识储备而无法进入,对技能要求高点的岗位更偏向于有行业经历的人群。而服务性行业进入门槛低,只要付出劳动力总会有收获而成为就业的第一选择。
当然在职业细分上,内卷同样存在
针对2019年4月中建某公司105.4万名劳务工人进行分析,29岁及以下人员占比16%;30-39岁员工占比23.8%;
而40岁以上的劳务工人占比超过60%,其中50岁以上的人员占比已经比29岁及以下青年员工多出近一倍。
对比2018年4月,29岁及以下青年工人占比下降2.6%,而50岁及以上劳务人员增长了4.6个百分点。
105.4万劳务工人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员1028566人,占比98.3%,高中学历13370人,占比1.3%;大学专科及以上人员4894人,占比仅有0.4%。
以往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吸纳了大部分城乡剩余劳动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的劳动人口不断地往其他行业发展,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成为快递小哥、滴滴司机、保安或者进入商场成为导购
毕竟,这比在工地工作看起来体面。
但是就算是从事了看起来“体面”的工作
他们交社保了吗?
他们的休息休假权谁来保证?
他们每天工作多长时间?
作为依赖体力及时间付出的劳动,当青春不在,他们的未来如何发展?
这些问题谁来解决呢。
以2018年北京团市委做的一份问卷为例,虽然他们认同这个城市,但是也有近58%的人群对于未来依然处于迷茫状态,近20%会选择离开,他们为城市付出了青春,城市又给了他们什么?
02
北京卫视4月28日播出了系列纪录片《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在该纪录片中,北京市人社局劳动关系处副处长王林拜师外卖小哥,体验了一天送外卖的感觉。12小时里,王林完成5单送餐,获得快递费41元。他累瘫在马路牙子上:“太委屈了,这个钱太不好挣了。” 之前,他疑惑:“为什么平台给小哥派那么多单?”现在他明白了:“我们小哥要有收益的话,必须要抢那么多单。”比如他的师父,能同时送15单。
4月28日美团披露,已新开22场恳谈会采纳19条骑手建议,正在改善骑手的配送体验,并新增了“申诉审核绿色通道”、“宝贝陪伴日”两项帮扶政策。
但是在城市看不到的地方又有多少人为其发声呢?
我们在讨论996的同时,也许他们的工作状态007,当你在办公室享受着空调的同时,他们却飞奔在商户与用户之间。
毫无疑问,当我们讨论青年与责任,休息与尊重时,谈论的主要是青年白领们的生活,是他们的喜乐忧思。
而比例高达45%的“其他青年”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所思所想,很少能够进入公共视野。
或者他们也在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中发出声音、展现生活,但是却很难进入主流话语空间,很难得到掌握更大话语权青年白领们的关注和认同。
喧嚣的舆论场上,热闹是青年白领的。
03
现在各大城市抢人大战如火如荼。分析各地的政策,会发现大多数城市都设置了较高的学历门槛,基本都要求学历在大专以上,只有郑州等少数几个城市,将学历要求降低到了中专。
能否落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享受诸如教育、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和城市公共服务,可以说,能否落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不能真正在城市扎根。
在公共讨论中,这类人群是失声的、是沉默者;但是在城市公共政策制定上,不能忽视甚至排斥他们。
政府在制定政策上是否有考虑他们的学历,他们的经济情况,他们应该享受的福利和保障,还是想当然的以为?
面对为城市提供了高质量服务的青年们,应当从政策层面给予更多关注,毕竟他们来到大城市,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的生活。不应该成为城市的过客。
政策制定毕竟是一个系统和长远的工程,作为普通人,如果享受了他们的服务不妨给他们一个微笑,或给一句肯定
因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在追求幸福、并尊严地生活。
最后借革命先贤陈独秀的一段话结束本期话题
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
--陈独秀《敬告青年》
本篇的目的并不是给出一个明确、直接的答案,旨在通过个人思考提供一个思路和可尝试的方向。若有不同见解,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参考:
新华网思客,《当我们讨论佛系青年时,别忘记那些沉默的年轻人》
北京卫视系列纪录片《 我为群众办实事之局处长走流程》
END
安生君:有一些观点,说一点看法,谈一些事件,希望能给你一点思考。安生君gh_8151fac8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