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大家看到这段话一定觉得非常熟悉
传诵了千年了,成为了极为经典的话。
第一个字“吾”,说明孔子是在说自己,他从15岁讲到70岁,这是讲他自己的人生体验,而不是讲每个人在哪个年龄应该如何。
孔子活到73岁,这里讲到70岁,就说明这一段是在他生命最后几年中回顾自己的一生。
十有五,这里的“有”音义都与“又”字相同,意思是十五岁。
“志于学”,什么是“志”?
“志”本义为意念、心意,引申为意向、意愿,又引申表示愿意做、决心做,再由意向引申指目标。
志还表示记,指用文字或标记符号记下来。也引申作名词用,指记号、标记等,由此又引申指记载的文字。比如“日志”。
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于学,就是专心求学。
这个“学”,在这里理解为“大学”。
古代小孩子从8岁开始学小学。
这里说的“小学”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不是指这个小学。
过去小学指的是学习文字,学习句读,就是每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学习一些应对为人处事的最基本的规则,这叫小学。
古代15岁就是成人了,学的就是大学。
四书里面专门就一本书就叫《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也就是说,孔子在15岁时,已经确立了自己学习的方向,要明明德,要亲民,要止于至善,他立志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
以上是今天《论语》精读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