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我带着小宝儿去公园玩耍,小家伙直奔滑滑梯,前面已有两位小朋友在玩耍,一位小姐姐4岁模样,一位小朋友大概2岁的样子,看起来我家小宝儿最小。当时我很有社会公德心的告诉小宝儿要遵守秩序、排队等候。
4岁小姐姐有点霸道,在小宝儿坐滑滑梯时就不时碰她一下、拽她一下,小宝儿顿时不高兴了,严肃的说“姐姐莫碰”。
过了一会儿,小姐姐又不规矩了,开始插队,还突然偷袭了小宝儿,一掌抓在小宝儿前额上,小宝儿反应不及,一下子愣住了,我急忙俯身查看有没有被抓伤,心里有点愤怒,语气严厉地指责了小姐姐“小朋友,你不能这样!”,小姐姐的奶奶也赶忙过来道歉。我看小宝儿没受伤,也就算了,带着她避开了小姐姐,去别处玩了。
事情到这里应该落幕了。直到晚上看到一篇报道,我的心被猛烈撞击了一下。
南京地铁上,一中年男子给老人让座后,开始质问旁边一位十七岁男孩,为什么不让座,并猛踹男孩胸口,而男孩没还口、没还手、没求助,连旁边的乘客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中年男子并录下视频要男孩报警,男孩最终没有报警。
文章还列举了很多孩子被欺凌的例子,其共同点是被欺凌者就如一只小绵羊,完全没有反击和自我保护的意识,甚至连求助都不会。
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在被欺凌时连最亲的父母都不敢告诉。源头恐怕还是得从父母身上找起。
当孩子喜欢的玩具,第一次被其他小朋友抢了,他条件反射地抢回来时,做父母的是否制止了?
当孩子被别的小朋友打了,他伸手要打回去时,做父母的是否拦住了?
当孩子与亲戚家的孩子发生冲突,明明是对方错了,你是否也宁愿委屈自己的孩子,不去计较?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主动道歉?
。。。。。。
我想,以上的这些中国父母们都不陌生,甚至有很多父母也是从小被这样要求的。
报道中有段话写的极好:“教育孩子有教养、学会谦让都不是错。但任何谦让与包容,都应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我们不希望孩子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也不主张将一件小事无限放大;但我们更不愿看到孩子遇到冲突和纠纷时,只会忍让,只会退缩!”
我们不应主张以暴制暴,也不愿孩子变成沉默的羔羊。
最好的做法是教会孩子恰当的态度和应对方法,教孩子在克制自我与以暴制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最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文中列举了五种方法,我觉得都很实用:
力量,是最强的武器。结实的身体,强大的力量会给孩子带来胆量和信心,也让施暴者不敢贸然侵犯。
朋友,是最好的帮手。在学校,身边若有一群好友相伴,被欺凌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反抗,是最有效的震慑。大胆的表明立场和态度“你这样是不对的!再这样我就报警(或告诉老师)”能有效的震慑住施暴者。
逃跑,是最聪明的策略。如果对手既强大又残暴,最好的一招就是,先跑掉再说,切不可逞强。
求助,是最实用的技巧。坏人最喜欢你沉默无语,最怕你理直气壮的举报。受到欺凌时,要学会向家长、老师、警察,甚至周边最近的成年人寻求帮助。
俗话说:“不惹事,也不怕事”。愿我们的孩子,都心存善良,身有力量,不主动挑起事端,但也不惧怕别人挑起事端,做一个温和又带刺的人。
我很欣慰,我的孩子能勇敢说出“姐姐莫碰”;我也很庆幸,我严厉的职责了小姐姐的行为,而不是看着她小就算了,如果我真这样做了,久而久之,我的孩子就不会再信任我,当她受欺凌时,就不会向我寻求帮助了;唯一让我有些懊恼的,是当时小宝儿望着小姐姐若有所思时,我没有放在心上,而是赶紧带着她避开了。或许,她的小脑袋里正在思索着如何处理这件事,而我打断了她的思考,剥夺了她自行处理的机会。
也许有不少人都会觉得我太小题大做了,小孩子之间的冲突而已,还煞费周章的写出一两千字。对此,我只想说,我们眼中再小的事对孩子来说都是大事。未雨绸缪,别等到木已成舟,再多的懊悔也于事无补。
——文中引用来自DaDa妈妈《男孩地铁没让座被猛踹: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被打时这么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