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螳螂,我从小就没有好印象。
我小时候在酸枣丛中摘酸枣的时候,或者在灌木丛中草丛中逮蝈蝈的时候,有时会突然碰到一只螳螂,用它的“大刀”,“刀”我一下,顿时感觉特别特别地疼,甚至疼得我就哇哇地哭起来。每逢这时,姐姐抓过我的手,在被螳螂“刀”过的地方,吐上一口唾沫,然后用她的手掌在“刀”过的地方狠狠地搓几下。不一会儿就感觉不疼了。
小时候,我们这里管螳螂叫刀螂,可以说,我从小就体验到了螳螂“刀”的威力。
除了这个,我对于螳螂没有好印象,还缘于两个成语,一个是螳臂挡车,另一个则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两个成语,都是讽刺螳螂的。螳臂挡车形容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去做办不到的事情。它出自《庄子.人间世》,表面意思是一个螳螂想用自己的前腿阻挡车的前进,结果被车一下子轧了个粉身碎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说一个人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沒有看到即将到来的祸患。它出自《庄子.山木》,表面意思说一个螳螂要吃掉一个蝉,没想到后面有一只黄雀正想吃掉它。
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我怕螳螂,恨螳螂,也瞧不起螳螂。因为它夜郎自大,鼠目寸光。
这两则寓言故事都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记得我就曾扮演过一个黄雀的角色。
一次,我听到草丛中传来一阵阵“咯吱咯吱”的声音,我知道那是响蚰子,也就是会叫的公蝈蝈。我想逮住它,放到我家的槐树上,听它为我家“弹琴”。我拨开草丛,发现一只蝈蝈正自鸣得意,它没有想到一只螳螂正在后面想攫取它,我呢,小心翼翼地弄走了螳螂,然后用脚把它搓死了。再返回来逮住了蝈蝈。想想,我不是扮演了黄雀的角色吗?!
后来,我上中学后,买了《现代汉语词典》。对于螳螂,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词典解释:螳螂,一种昆虫,头呈三角形,触脚呈丝状,有双翅,浑身绿色戓土黄色,胸部细长,前腿呈镰刀状,捕食昆虫,对农业有益。有的地区也叫刀螂。
哇!螳螂是益虫?!看来,我冤枉螳螂多少年了。我再仔细一想,螳螂吃蝈蝈,吃蝗虫等,它保护了庄稼,难道不是人类的朋友吗?螳螂用“刀”伤我,肯定是以为我要伤他,因此实施自卫还击,它也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军事政策。想到这些,我心里释然了。
更使我对螳螂油然而生敬意的,是今晨读了蒲松龄老先生《聊斋志异》里的一篇文章《螳螂捕蛇》。你肯定今说,你就编吧,编!看你能编出个什么所以然来!
故事大意是一个人正在山谷里走着,忽然听到山崖上传来一阵阵的响声。这个人赶紧爬上山崖一探究竟。看见一条蛇正在剧烈地抖动着,翻腾着。它竖起的尾巴把柳枝都折断了,柳叶纷纷掉落下来。过了好久,蛇一动不动。这个人上前一看,蛇居然死了。正不知是怎么回事,忽然发现在蛇头上有一只螳螂,用它的“大刀”,把蛇头皮弄了个破烂,血肉模糊。蛇不死才怪呢!蛇想尽了种种办法都不能把螳螂从身上甩下来,最后落了个身死为后人笑的局面!
以小搏大,以弱胜强,螳螂怎能不让人肃然鼓掌!
前一段时期,有一首风靡全球的歌曲在世界范围内流行,那就是《罗刹海市》,作者是刀郎。该歌曲以蒲松龄同名作品为背景,讽刺了当今社会乃至全球范围内存在的丑恶现象:颠倒黑白、以丑为美、沆瀣一气。这首歌曲取得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国内一群艺人认为是讽刺自己;德国人以为在讽刺德国人;俄罗斯人认为在讽刺俄罗斯人;美国人认为在讽刺美国人……总之,世界各国人民都能从这首歌曲中戓多戓少地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这首歌曲的批判对象也就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批判了人类的劣根性。
是的,刀郎用十年磨一剑的功夫,快意恩愁,砍向人类的劣根性!使人类向着奥林匹克倡导的向着更好更快更强更和谐的方向发展。
螳螂一刀螂一刀郎,刀郎不正是螳螂的化身吗?!
别忘了,它是一种益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