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些地方农村空心化、乡村凋敝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回忆里以前到处种满了庄稼和蔬菜,现在到处都是荒地野草;以前村路巷道没有汽车,都是孩子们的乐园,现在车辆和孩子都成罕见风景;以前家家注重庭院布局,居住和储存规划有序,现在私搭乱建成风,院内到处是窝棚;以前房前屋后都是邻里欢声笑语,现在留下老弱病残廖无人烟。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传统乡村文化逐渐被快餐式的城市文化取代,重伦理、尊乡仪、敬老爱幼、邻里和睦、互帮互助、扶困济贫的传统价值认同被视为守旧、封建或不思进取;自我、冷漠,甚至唯利是图被视为当代人生存方式的新宠。数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逐渐被人为地割裂,甚至遗忘。
但其实乡村的文化建设从未停止,进行成人文化扫盲、提倡青年男女婚烟自由、重视中小学教育普及、兴建农家书屋、开展送戏下乡、广播电视通村入户、建设村民文化广场、设立村史馆……一项项举措见证了70年多来乡村公共文化政策、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个体的文化素养积累经历了从依靠政府送文化、种文化,到逐步加强自我学习,尝试文化转化、创造和输出的渐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延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融汇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乡村强根基、铸魂魄。乡村文化活动和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乡村的活力逐步喷涌而出,乡村生活正逐渐成为休闲与时尚的生活方式。这些变化恰恰证明了以文化人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如今,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中国全面振兴的基础与动力。文化是引领,文化是旗帜,文化更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在振兴之路上,乡村文化的繁荣与成就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好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