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课堂上跟学生一起回顾科举制度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谈到科举制度创立之始表现出来的积极影响,到明清后期表现出来的消极影响,直至1905被废除。一个无限的游戏(为统治者选拔天下的人才)被统治者玩成了一个有限的游戏(选拔出听话的奴才),科举制度走向了穷途末路。
其实我们的学习也一样。本来是一个无限的游戏,学习是为了成长,让自己一天一天变得更美好。天下本就没有完美的事,但我们可以无限接近完美。但是却被功利的家长,老师,社会玩成了一个有限的游戏(争第一,考重点高中,考211,985的大学)。一旦有了这样确定的目标,游戏就只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输或者赢。老是输的人,就会产生挫败感,眼看没了赢的希望,就只能逃避,只能服输,于是就产生习得性无助。赢的人,会不会好些呢?也不会,我游戏打通关了,就没什么可玩了,也没意思了。这就解释了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为什么一考上大学他反而没高中的时候努力了。因为他达到目的了,他玩通关了呀。还有什么好玩的呢?
凡事有终点的学习都是有限的学习。那我们要如何引导孩子去认识什么是无限的学习,终身的学习呢?这个很值得我们老师家长去思考。
一、面向成长的学习。
成长是一个人的必然。你学不学,你都要成长。但学习能影响我们成长的速度,成长的宽度,乃至成长的深度。学习好有快的孩子,你可以成长的快啊。你再怎么快,也快不过光速吧,所以你可以一直成长下去。学的广博的孩子,你可以成长的宽啊,你再怎么宽也宽不过宇宙吧,所以你可以一直广博下去。学的深入的孩子,当然也可以成长的更深邃,但你在深邃也深不过海洋啊,所以你可以一直深邃下去。庄子在几千年前就有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可惜很少有人能读懂庄子,即使读懂了,也少有人去践行。
二、挑战潜能的学习。
人的潜能有多大,没有哪个科学家去测试过,估计就算测试也是测试不出来的。所以“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这不是我说的,好像它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就拿做俯卧撑来说吧,如果你一次能够做100个俯卧撑,你可能觉得你已经很强了。但是你知道吗?1980年,一个日本人创下的纪录是10507个俯卧撑。后来吉尼斯世界纪录就不再去接受这个申请了,因为觉得数的时间太长了。后来吉尼斯纪录就只接受一个申请,说24小时之内能够连续做俯卧撑的数量。这个数字后来被一个美国人创造,1993年的时候,他在21个小时21分钟之内做完了46001个俯卧撑。畅销书作家、演讲大师韦恩·戴尔曾说过:“我们能力有限,这绝对是一个弥天大谎。唯一能限制我们的就是相信极限的存在。”因此,引导孩子不断去挑战自己的潜能似乎比要求他们去争取所谓的第一更高级。因为前者是“无限的游戏”,而后者是“有限的游戏。”
三、利他的学习。
中国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说。浅浅的想,也挺有道理的,也很能激励人。但往深处想,这不对啊,这不就是一个有限的游戏吗?有些人出生就含着金钥匙是不是就不用学习了呢?如果学习就是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那我们屏幕上能够看到的成功有为的人士为什么还这么不快乐,不幸福?显然只满足自己快乐的学习并不能真正给你带去快乐和幸福。真正的快乐和幸福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至于为什么?我还真说不清楚。大概是我们人类是群居动物,你一个人快乐,难免会感到寂寞吧。
如此看来,玩有限游戏的人为输赢而活,玩无限游戏的人为寻找人生的意义而生。
你会选择玩有限游戏还是玩无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