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Qinqiang Opera),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核心地区是陕西省宝鸡市的岐山(西岐)与凤翔(雍城))。成熟于秦。
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们北方农村,每个村子都会修筑戏台,每天过庙会的时候就会唱3天大戏,戏台也是有讲究的,古代的戏台在构建和谐乡村社会有这特别的作用,文化生活匮乏的农村除了在戏台上唱戏,还时长会放电影,我们小时候6.1儿童节也会在上面进行表演。
小时候对秦腔的兴趣在于化的妆容,穿的衣服。所以每次过庙会,都会躲在戏台后面看演员如何化妆。父母小时候电视没有,除了集体看电影就是看唱大戏,常听我妈讲小时候,会走10几里路,去隔壁村子看戏,早上去,晚上回来。久而久之,自己也经常听秦腔。
秦腔是“繁音激楚,热耳酸心,使人血气为之动荡”。秦腔更为洒脱,高昂激越、强烈急促,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
可能你不懂秦腔,但是你肯定听过“三娘教子”“二进宫”“三滴血”“周仁回府”“红灯记”等一些戏曲名称。
秦腔角色行当有十三门二十八类。老生分安工老生、衰派老生、靠把老生,须生分王帽须生、靠把须生、纱帽须生、道袍须生和红生,小生分雉尾生、纱帽生、穷生,武生,幼生;老旦,正旦分挽袖青衣、蟒带青衣,小旦分闺门旦、刀马旦,花旦分玩笑旦、泼辣旦、武旦,媒旦,大净,毛净,丑分大丑、小丑、武丑。
城墙根是老年人的聚集地地,偶尔会听到几个人吼一段秦腔,旁边还有拉二胡的。可是现在更多的在城墙根环城公园的人不是在健身器材上运动,就是跳起来广场舞,或者自行锻炼或者散步。想听那么一句西安本色地道的秦腔,有点难。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确越来越少。现在学生的兴趣培训班种类越来越多,吉他,钢琴,古典乐等,随着语言的严谨,更多人都是普通话交流,本地人也未必会说陕西话,更别说开口吼秦腔。
秦腔一声吼,秦腔也源于生活,它是我们陕西的特色,别让我们陕西的文化遗憾消失,了解陕西,了解秦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