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帐号:
大帅大象🐘(DshuaiDX)
请注意: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
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
这次写文章,用我媳妇的话来形容,就是没有那么“泉涌”了。因为我焦虑了,我在007er的写作群86班的一句话接龙留言到“找到那个你发自内心愿意重复践行的最小套路,做足够长的时间,事儿就成了!”道理总是足够简单,简单到人人都明白,但并不是人人都做得来。我的焦虑就是我的最小套路是什么?换句话说,我没有自己的产品。
这两天一直在出差的路上,人是忙碌的,但脑子里总有一个声音在问自己,你的产品是什么?别再说什么财富自由这么笼统的愿景,这只是结果,你通过什么来实现财富自由?出差途中读了两篇公众号的推文,一篇是娜些年华的《猫叔送我7000RMB》,作为资深007er,娜姐主攻普通话与演讲类的培训,她这次参加的读书训练营,基于自己的专业与兴趣,建立起了一个小型专门教授演讲技能的付费训练项目,不但赚回了学费,还以教促学,输出倒逼输入,把书本里的知识,转化为了实实在在的产品;另一篇文章,是新生大学的一篇招生广告,是尹航办的《刻意练习训练营》,这个人我不熟悉,但看了简介,发现是我之前买过的课程《天天用英语》团队的一名英语讲师,而这个刻意练习训练营,最终输出的完整产品就是一篇英文介绍演讲。总结一下,这些人都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和专业,他们都有自己具体的产品,就像金马老师成就他的是“虚拟货币的定投”、陈华伟的知识管理、笑来老师那几辈子(英语老师、专栏作家、比特币大咖、区块链技术投资人)等等都有他们自己完整、具体的产品做载体,而我的产品又是什么呢?我该怎样设计它呢?有什么规律可以寻觅吗?
一、刻意练习与上瘾模型
结合之前在印象笔记里费曼过的刻意练习的概念,受尹航那篇广告推文的启发,就从这个概念出发,来寻找我心中的答案。刻意练习指有意识的主动重复做工,积累、迭代形成下意识的习惯。另外一个概念,上瘾模型指人们通过触发、行动、获得不确定的多种犒赏、持续投入,进而形成的一种习惯行为模式。
1、触发。包括内在触发和外部触发。
内部触发,包括正面的,比如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的积极情绪。负面的,比如孤独、焦虑、空虚、无聊的消极情绪。
外部触发,比如我们微信里的未读消息的那个小红点,大家是不是都跟我一样,有这样的强迫症,一定要把所有的消息点开,让小红点消失。还有就是邮件提醒,简书的阅读、点赞提醒都是通过邮件发送的,我每次都要好奇的点开看一下。
另一例子,就是我在学习美式发音的时候,看到一个借助系在手指上的绳结提醒自己先思考在行动的方式,这些都是外部触发的例子。
2、行动。包括动机和能力。
动机,我的上一篇文章[《英语学习的计划与刻意练习》]里有提到,人做一件事必须要在哲学层面弄清楚自己做这件事的根本动机是什么?才能够赋予做这件事情的重大意义,才可以在今后践行的过程中反复回想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将要去往哪里?它的第一性原理,是马斯洛需求金字塔模型。
我们在满足了生理、安全、社交、尊重的需求之后,终极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就动机。
能力,我们要达成自我实现的需求,就要有具体的行动,具不具备这种能力就成为我们的行动的门槛。
3、多变的奖励。作为一种可积累、可比较的量化依据,我们的行为被激活,持续重复前面的行动环节。关键点不在于奖赏的丰寡,而在于我们对于这种奖励获得的渴望程度。
4、投入,我们不断的重复行动,投入自己的时间、精力、金钱、社交关系等等,这些都让我们对过往的沉没成本抱有幻想,期待有一天皇天不负有心人,终有收获,就像一名赌徒期待一把翻本的心态一样,不断的加注。
二、案例分析
1、成功的案例。
(1)金蛋理财。在自己的上一辈子,由于对金钱的渴望,我拼命的学习了一段时间的理财知识,正赶上一波P2P产品的上升期,期间我尝试了很多理财P2P,有利网、桔子理财、小赢、真融宝等等,但是,我和我身边的朋友最后一直在使用就只有金蛋理财了,而且是只要在这个平台上投入了一点资金的人,以后就会一直在用,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我媳妇在理财方面是很懒惰的一个人,但我把我的思路和经验教给她后,最后她也是只保留了金蛋理财,而且每天开始上班前第一件事就是砸金蛋,乐此不疲,从不忘记。这个现象我思考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令我信服的答案,隐约觉得这个跟它每天砸金蛋送当日提升利率额度或者理财虚拟金有关,直到我读到陈华伟老师用微信朋友圈做类比,讲解上瘾模型,我才恍然大悟。金蛋理财的触发机制很简单,就是通过朋友圈或好友推送链接,一旦有用户通过链接买入理财,那么双方都获得一定的奖励,通过这个手段鼓励病毒社交传播,这显然是一个外部的触发机制。而后,每天它都会通过APP推送一条砸金蛋的消息,每个用户有5个好友为他砸蛋的机会,选最高收益率为有有效利率。基于理财投资人砸蛋获得更高收益的动机,行动的能力简单到没有门槛,选择一个答案,点击一下就可以。砸蛋的奖励是多变的利率额度或者理财虚拟金,为此,我们还建立了一个砸蛋群,共享答案,互相帮忙砸蛋。就这样,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大家持续投入了自己注意力、本金,形成了沉没成本。这是多么标准的一个上瘾模型。
(2)微信朋友圈。这个例子就更好理解了,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理,只要我们闲下来,由于各种空虚寂寞冷的原因,第一时间就会点击查看微信头像/朋友圈上的小红点,为了满足我们的窥探需求,不断的刷朋友圈,一直拉取刷新就行,朋友圈多变的照片、文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将看到什么,这种心理渴望被多变的未知期望满足着,让我们把碎片时间大把大把的投入进来,同时,我们把各自的人生经历、体验、记忆、朋友互动的种种都通过朋友圈积累下来,而且是群体性的积累,我们的朋友圈推文被评价、点赞,形成了又一次的触发。我们就这样生活在了一个循环里。
2、失败的案例。基于工作的关系,曾经以公司的名义组织了一个读书会,当时只是萌萌的想做一点事,恰好又是各种读书会崛起的时候,没有明确目标用户群体情况下就上路了。先是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之后上了公众号,绑定了千聊后台,每天硬性的指派会员做分享,直到2018年过年期间彻底停摆。用上瘾模型来对比复盘,发现这次失败是注定的。首先,因为没有明确目标用户群体,就不可能搞清楚他们的共同诉求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读书分享,硬性的指派是不能够引出会员下一步的自发行动,另外千聊软件的使用难度,也限制了大家读书分享的能力门槛,更为严重的是缺失了多变的奖励机制,所以在这个读书分享平台上,大家都不愿意自发地持续投入时间、精力,因为没有进一步的不可预见的期待与渴望。
三、产品思维
简单来说就是学习成果的输出,用输出倒逼输入,完成学习闭环的最后一步。
通过持续输入、消化知识(费曼概念)、建立自己的知识模型、灵活综合应用知识模型解决实际的问题,满足一类人的需求,形成自己完整的作品。这个就是一个产品诞生的逻辑路径。
四、做工
做工就是指刻意练习,注意,这里对创业者来说,主动持续输出的刻意练习,区别于被动刷朋友圈的“刻意练习”,通过主动突破自己的能力边界,重复学习、适应,将操作步骤sop流程化,在大脑中建立起下意识、不需再额外花费精力思考就能够做到的行动,达到习惯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之前,我们所有的重复行为都被简称为做工,而这个过程是需要消耗我们大脑的注意力,是一个不断犯错、纠偏的过程。
五、活在未来
在动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重温了一遍陈华伟老师的时间管理训练营中关于刻意练习部分的内容。其中,提到了他做英语翻译的经历,每天1、2万字聚焦财经、商业类的翻译,通过粗翻、精翻、专业知识的比对、交叉检查等严重消耗大脑注意力的几个步骤,每日如此,持续了几年,这就是主动的刻意练习。最终,英语翻译的技能长在了他的身上,已经不再是边界外缘的知识,陈老师又转向财务审计的新边界知识的学习。
这一点,也是符合笑来老师提倡活在未来观点,就是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士,从现在开始就要从他们角度思考,去学习、去行动。就拿出镜率最高的目标“实现财富自由”的这个群体,他们关注的焦点在节约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他们对注意力、时间、金钱的重要性排序是由高到低的。如果我们的学习对象是这个群体,那我们就要改变我们既有的认知,去付费、去买时间、买别人的注意力。
回到我文章最初的焦虑,我的产品是什么?我的最小套路是要满足哪个群体?他们面对最迫切的问题什么?我有这个能力去满足他们吗?我能不能用边学习教,以教促学的方式来做一个自己完整的产品?我还在思考ing,这篇文章Mark了我的一个思考片段,也是我在践行过程中最大的疑惑,感觉在无限的接近那个答案,但却一直不得要领,在这里我把思考的过程和框架写下来,期待与大家的碰撞,能够带给我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