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描述了九型人格类型学说的起源。
首先提到现代的九型人格类型学说,没有一个单一的起源,它是一个现代的混合物,来自于一些古老的智慧传统和现代心理学的结合。
要想了解九型学的历史,作者认为有必要区分九型学的符号体系和九种人格类型。九型学的符号体系是来自于古代,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或者更早。同样,九型人格心理学发展起来的那些观念和根基,也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或者更早,只不过是到了最近几十年,这两种学说的来源才碰到一起。
了解你是谁,做你自己。——品达
将九型人格符号体系,带到现代世界的,是希腊亚美尼亚人葛吉格,葛吉夫1875年左右出生,他年轻的时候对玄奥的知识很感兴趣,并且相信古人已经发展出了一整套关于人性的玄已,只不过这种知识呢早已经遗失,他和他的朋友充满激情的,想要寻找这些失落的,改造人类的科学。他们组成了一个名为真理追求者的小组(SAT),并决定各自探索不同的学说和思想体系,然后定期聚会和分享。他们行踪广泛,去到埃及,阿富汗,希腊,这些古文明国家,也在寺院和偏远的教堂当中停留。
葛吉夫在旅行当中的某个地方,遇到了九型学的符号体系,他将自己和SAT其他成员所发现的知识综合起来,在一战之前结束了多年的探索并且开始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讲授九型学。
葛吉夫认为,一个人只有根据九柱图,也就是说,只有他能够将一个过程的元素放在九柱图上正确的点,从而审视一个整体中各个互相依靠互相支撑的部分之后,才能够完全理解一切事物。
葛吉夫认为,九柱图的符号体系有三个部分,分别代表3个宇宙法则,他们控制着一切的存在。
第一个部分是圆,圆指代的是统一,圆满和完整。象征了上帝。这是西方主要宗教最为突出的特征。
第二个部分是三角,在基督教的传统当中,三角指的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在其他的宗教当中,也可以看到这种三位一体观念的反映,例如印度教徒会谈论毗湿奴、梵天和湿婆,道教徒会谈论天、地、人,佛教徒会谈论佛陀、达摩和僧伽。
这种三位一体的呈现,在世界上的几大宗教几乎都有体现。宇宙并非像现代西方逻辑所教导的那样,是二元的呈现,而是三位一体的呈现。所谓二元的呈现,是指我们通常看待现实的方式,是基于许多的对立,比如说好与坏,善与恶,黑与白,男和女,内与外等等,但是古老的智慧所看到的并非是男和女,而是男、女、小孩;事物,也不是黑与白,而是黑、白、灰。
台湾师范大学曾仕强教授在中国式管理的理论当中也说,我们看待事物不能用简单的二分法,要用三分法。
第三部分是六端,这个图形象征着被葛吉夫称为七法则的东西,它处理的是历史的进程和发展过程。它的含义是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的,万物皆变动,并且会在变动当中变为其它的某物,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循环,进化或者退化。
将这三个元素,放在一起时就会得到九柱图,它是一个符号,揭示了一个事物的完整性(圆),他的特性是如何由这三种力量的交互作用而塑造(三角),是如何随着时间而发展和变化的(六端)。
葛吉夫解释了九型学的符号,但是并没有提到九种人格类型。
九型人格学说有两个主要的现代来源。
第一个是奥斯卡·伊察诺,他是南美洲玻利维亚人。他在年轻的时候也跟葛吉夫一样,着迷于发现那些早已遗失的知识。他到世界各地去旅行,去寻求古老的智慧,在结束了中东等地的旅行之后回到南美,开始提炼他所学到的知识。
20世纪50年代开始,伊查诺研究发现了九型符号体系和人格类型之间的联系。他的研究观念始于新柏拉图学派,最早出现在公元三世纪普罗提诺的《九章集》,后来进入到了基督教的传统之中。50年代中期,伊察诺首次按照正确的顺序,将所有这些材料恰当安置在九型符号体系之中。
1970年美国精神病学家劳迪奥·纳兰霍,到南美与伊察诺共同开展研究。伊察诺当时正在讲授一个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的一个40天的强化方案,所教授的第一件事就是九柱图。
九柱图很强烈的吸引了纳兰霍,他返回到加利福利亚之后,开始将九柱图和他所学到的其他心理学体系联系到一起进行研究。
70年代中期,纳兰霍开始在加利福利亚向私人团体讲授九型学体系的早期版本。这个早期版本迅速传播开来,一些狂热爱好者开始在耶稣会信徒的休养所教授九型人格学说,本书作者唐,那个时候还是一名耶稣会的神学院学生,也是在那里学习的。
重大的突破出现在1977年,本书作者唐,发现了发展的层级。这些层级揭示了人们在生命过程当中会经历的发展和退化的等级,揭示了哪一种特质和动机,会和哪一种类型相伴,以及为何会这样。唐有两本著作,分别是《九型人格》,《九型人格2》。
本书的另一名作者拉斯在1991年加入了唐的研究团队。他们共同在全世界举办各类讲习班和讨论班。这本书的许多洞见,都来自于他们与学员所做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