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我路过地铁大厦路口时,就会看到汹涌的闯红灯人群,他们毫无顾忌的扎堆闯红灯。
我观察了这群人,有戴眼镜的老者,有年轻的女白领,有身穿校服的学生族.....
在深圳这个先进城市,在这个BCD的繁华路段,出现的这批人,多半受过高等教育,却对基本规则熟视无睹,这事儿还真值得反思一下。
其实行人闯红灯不是中国人的专利,良叔在国外也看过很多人闯红灯,当然国家与国家还是不一样的。
在日本几乎没有,德国很少,美国有一些,澳大利亚就不少了......
很多人将其归为素质问题,多少也许有点,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制度约束。
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由此衍生的反规则行为很自然,必须通过合理的规则进行控制,反而所谓的素质和道德,洽洽是副产品。
所以,顺着这个脉络你会发现,那些规则意识强的国家,一定是有强大的反规则惩罚作为支撑。
按说这个道理很简单啊,加大对闯红灯行人的处罚力度就行了呗。
可是问题又没那么简单,中国没有公民信用体系的基础,这与欧美国家不同,在那些国家一旦违反规则,受到的惩罚不仅仅罚款那么简单,而是面临个人信用的污名化,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到影响。
比如,贷款受限、找工作困难,因为大家都能看到你这些污点。
这些隐性成本才是真正具有威慑力的部分。
你说在中国可以抓住一个重罚啊,可是你想想中国有多少个十字路口,要派多少警力才能实现?
这成本太高了,太消耗公共资源了,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有比闯红灯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投入。
这事儿就这么听之任之吗?
肯定不会,“公民的规则意识”是城市化发展的软性基底,这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
那么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前两天我和一位朋友聊天,他是深圳某科技公司的总经理,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主业是城市智能化服务。
根据他所透漏的内容,可以提炼出两条和本文相关的主题:
1、中国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已完成了一半,主要是基于你在网上留下的一切信息,这些通过大数据可以轻易实现。
2、另一半是线下的行为数据,这个也将随着城市硬件智能化的完善,而变得有踪可寻。
上面两条包含巨大的信息量,你慢慢消化。
我将其变成一个可能的应用场景(我瞎编的),你来体会一下。
每个十字路口的摄像头都具有人脸识别功能,于是你每次闯红灯行为都被归入你的个人信用数据库,可能会在某个时点让你统一结算,或者直接体现在你的信用纪录中,跟你一辈子。
所以,那句“做老实人不吃亏”很可能成为现实,也劝你从今天起不要再无视规则的存在。
先从不闯红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