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成家还是先立业的心理思考

专门找到这个问题来回答,这是根据阿德勒心理学,带给我给大家的启示。这里不会给出任何答案,但是可以给出做出行动的方向。因为有了方向就会有道路。以思想出发,以心理情感为依据。每个人找到自己的答案。走自己的人为对的路。

人生是一个过程,应该没有人否认这个事实,因为大家都是向死而生,真正的活着的价值就是充满希望和对未知的探索。过去、现在、和未来。对过去充满怀念,对未来充满希望。但是人生最终的追求应该是现在,或者这是这一刻的人生价值和幸福感,简单说:就是既幸福而且有价值。

我与一个算是朋友的自闭症患者的年轻人聊天,了解到在他眼里只有自己,人说活着就是活着,死了就一了百了,要什么价值,要什么幸福,一个人玩游戏看网页满足精神需求就可以了,睡一觉就是明天,吃什么简单就好,其他不在自己思考范围,想这么多不累吗?这符合很大一部分自卑者的心里,因为他即无能又无知,还认为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的。

这是对是错呢?只有自己判断。但是他的父母肯定会很伤心,但是这与他又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我与这个朋友通过不断的聊天,他也在不断的改变,逐渐的战胜自我,慢慢的开始试着接受这个世界。不再以游戏为伴,不再带着父母伤心而自闭,不再卑微的活着。逐渐挣脱自我束缚的枷锁走向更新的明天。


上面这段话,主要是针对,认为自己还有药可救的大部分人,因为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因为自己有价值,因为会感到人生的意义,才会有幸福感。

依照心理学研究每个人出生后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孩子的哭闹,就是一种本能,因为他需要父母给遇关注,有很多刚出生的孩子,喜欢睡在大人怀里,只有这样才可以睡的很踏实。这是源于人类的本能,也就是生存本能,更是安全的需求。所以每个人的原始本能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所以才有了一句非常自私的话很出名,大部分都很认同的一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就道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因为自私是一种生存本能。不以个人意志转移。

就是因为这种本能,造成了很多的童年伤害,甚至长大后的各种心理疾病的源头,都是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本能不加以控制所导致的,因为这是本我的潜意识,才会产生心理学这一课题。

但是人们的生存环境是群居,远古时期的人类因为单个人太弱,无法生存在这个世界,所以要群体一起生活。那么这种本能与群居就产生了意识冲突。所以每个人必须学会与人相处。现代的人的城市,村庄,产生了大协作的社会生存模式,不协作就没有生存空间,不能很好的与人相处,就没有繁衍的能力,所以家庭就是最原始的合作单元。以两个的繁衍需求而结合,共同生活和共同生存。逐渐的诞生更高级的文明。

人类从原始的本能是自我为中心,逐渐的转变成为夫妻二人合作,在这基础上产生社会的大协作。创造出这个世界的文明和发展。那么与人合作就有了变化,成人与孩子的分界线在哪里呢。就是不能与人合作的大部分人都还活在自我当中,没有与人合作的能力,就像是襁褓中的婴儿,为了不被伤害,所以意识紧紧包裹住自己,活在游戏的虚拟社会中。这样感觉就可以减轻对本我的伤害。

阿德勒把整个社会看成了一个共同体,每个人都应该从心里把世界变成共同体,因为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所以每个人即是独立的自我,同时又是协作的一部分。这种独立的思维和意识才是个体心理学的核心。即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要把每一个人都看做独立的个体,并且是平等的。即便是父母对待孩子,也要适当引导孩子让自己成为独立个体的人。因为只有自我独立不渴求,不要求,才不会有依赖才是独立的人格,才不会被伤害。因为人只有自己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不依附于任何人的时候才能成为独立人格。

但是独立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自发意识,社会是个共同体,就需要协作,所以建立家庭是向外探出的第一步,也是人生价值的第一步。因为只有“爱”才是世界人与人的本来,那么爱就是付出,在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真心爱别人,别人才会有感受,才会给予同样的爱,爱心是角色的转换,是用自己的付出得到对方的回应。

为什要爱呢?因为这个世界是共同体,是协作下的发展,不协作就无法生存。既然是共同体,那么就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第一个合作伙伴。因为爱是相互的,只有体会到彼此的爱,才会是完整的人格体现。只是简单理解成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却是把共同生存抛却,那么就是错的。只有把我变成我们,因为每个人必须要明白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是自立的心理状态,自立的前提就是脱离自我的中心性。所以阿德勒才会说世界是一个共同体。是共同的世界,也是共同的社会。


既然是共同,那么你与世界如何交往,只有通过自己的爱,对别人的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立,这才是接受这个世界,才会被这个世界真正的接受。只有懂得了爱的人才会从我,逐渐的转变成我们,两个人的我们是对这个世界认可的第一步,只有迈出第一步,才会把爱扩展更多人,甚至是整个世界。

所以,不理解什么是“爱”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从自我为中心的世界中脱离,还会被伤害,即便是包裹的很严,那也一样,因为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就是需要别人的付出,来保护自己的,别人的任何行为与自己不一致,都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很多人把爱看成了性,其实并不是,因为爱别人是自我独立的转变,是破茧化蝶的演化过程,没有试着接受另一个人的世界,没有用心去爱另一个人的时候,实际就是对自己的一种保护,并没有从孩童时期脱离出来,这是真实的潜意识自我保护。试想一下,一个不能完全自立的人,不能用心去爱别人的人,即便是工作能力很突出,专业能力很难厉害,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世界并没有接纳他,他也没有接纳这个世界,因为他的内心还是孤家寡人。根本很难理解世界共同体这一概念。

就像是一个孩子,在很黑的夜晚,孩子不敢睡觉,只有躺在妈妈的怀里才会安心的睡着,一样的黑暗,但是不一样的人在身边,就不会害怕。这是真的害怕什么吗?不是这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意识,这是潜意识的本我。是不能自立的表现,是需要被人关心呵护的感觉。害怕是一种潜意识,自发的心里行为,是每个人的自我保护机制,但是主观上要逐渐的避免这种过度的自我保护。

不愿意与人交流,逃避社会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一个成年人必须逐渐的摒弃这种机制,用帮助他人,接纳他人,爱护另一人的方式,逐渐的逃离这种机制,才算是彻底的自立。


因为成家,就是从我,变成而我们的一个过程,不能接受另一个人的时候,就是一种逃避,换一个角度,试着用我先爱护一个人开始,先让自己试着付出爱一个人,一旦有了保护另一个人的时候,发自内心的爱护另一个人的时候,其实这时候才是一种精神的自立,同时把主观的我变成了我们,这时候看待世界的角度就会转变。成家不单单是两个人的日子,还是自我自立的开始,才是深度融入社会共同体的开始。

没有接受另一个人的能力,没有从“我”变成我们的意识的时候,不管事业如何,依然是不能融入社会的自我存在。还在自我的保护意识当中,永远感受不到世界带给你的愉悦,更不会感到爱一个人带来的幸福感,也不会有自我精神的完全自立。

从爱我自己,以自己为中心,到爱另一个人,以我们为中心,这是一种幸福,从两个人的我们,转变成我与我们的共同体,这是一次心灵的升华,人生意义莫过于此。希望每个人都能从自我之中脱离出来,实现真正的自立。才有更好的事业和未来。没有体验过什么叫幸福,人生也会有一种不完美的缺憾,因为老的走不动的哪一天。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了什么?只有自己知道。幸福与孤独,二选一,你选那个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