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话青春期孩子时您做对了吗?
1、
当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的道歉、能反思自己的成长、感恩父母的不易、鼓足勇气当众道歉时,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那此时父母应该怎样回应呢?
是相互拥抱一下,还是相互握握手,或者是给彼此一个温暖的眼神。
爸爸妈妈在这个时候一定不要泼冷水,千万不要在孩子道歉时,父母却在提要求。
其实孩子在整个学生阶段最快乐的时间就是跟同学一起打打球、谈论天文地理,大家有说有笑。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去理解孩子,倾听TA们的心声,孩子所期待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对哪些事有期待?懂得TA们在家里和学校所受到的压力。
我这样对一些要求比较高的父母说:请换位思考一下,用心去体会孩子的想法。请蹲下来和孩子去沟通、交流,请相信孩子是需要我们的,同时TA们也渴望自己的私人空间。
学习固然重要,但孩子的心理健康应该是我们更值得我们关注。
这样的一个交流场景大家应该不陌生:
孩子:我穿这件夹克帅不帅?
妈妈:你作业做完了吗?
孩子:我想去看演唱会。
爸爸:这次期中考试成绩退步了,我还没说你呢。
孩子:今天篮球比赛我进了5个球,给我们队赢得比赛立了大功呢。
爸爸:你要能把这心思全都用到学习上,我就阿弥陀佛了。
孩子在说A,你在说学习,孩子在说B,你也在说学习。
当学习成了父母唯一的关注点,亲子之间的交流就像鸡同鸭讲,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只是被父母的种种要求所裹挟。
于是孩子干脆向父母关上了心门,甚至反抗父母。
2
其实,对青春期孩子而言,同伴关系逐渐占据重要地位。
而有一个兴趣爱好对TA们来说也至关重要。
运动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是必需品,尤其是男孩子,精力充沛,通过运动可以让身体内的能量释放掉,把过剩的精力发泄掉。
由于荷尔蒙的影响,青春期孩子的情绪起伏比较大。
经过一周的学习,孩子积累了许多负面情绪,而通过运动,尤其通过打篮球这种大体量运动,孩子的情绪也会得到释放。
孩子们一起打球,既满足了同伴交往的需要,也满足了身体运动的需要,对TA们而言这么重要的一件事。
然而在父母那里,这些都成为耽误学习的事情,孩子和父母的沟通之难可见一斑。
美嫺在电视剧《小别离》时,其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方朵朵的妈妈要求她英语考到85分就可以去古北水镇玩,结果成绩下来了,她考了84.5,妈妈认为差0.5分,没达到要求,所以方朵朵还是去不了想去的地方。
当爸爸跟方朵朵谈到要尊重父母的时候,她掏出试卷,啪的一声甩在桌子上,心中压抑很久的情绪终于爆发了:
“现在你们满意了吧!要我尊重你们,请你们告诉我,你们除了尊重分数,还会尊重什么?
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个分数机器。”
方朵朵写小说意外被妈妈发现,妈妈大光其火,认为她把宝贵的学习时间都用来干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
甚至还翻出参加歌迷会的旧账,这让方朵朵觉得受到了伤害:“你们眼里,除了成绩还有什么?”
然后直接把父母推出了门外。
写小说是她除了学习最重要的乐趣了,她可以在书写中抒发自己所有的心情和感受,可是这唯一的美好也被妈妈否决了,剥夺了。
她失去了一切业余时间,也失去了除学习之外的美好时光。
孩子的爱好,不管是打篮球还是写小说,在父母眼里都变成了阻碍学习的“拦路虎”。
新京报曾经做过一项调查表明,受访的中学生中,有9成以上的人不愿意把心里话跟父母说。
为什么青春期孩子不愿意跟父母说心里话呢?
因为父母只看到孩子分数的变化,而看不到孩子心理的波动;
父母只是单方面地在给孩子提要求 ,而没有坐下来和孩子平等地探讨问题的意识。
我们大人可以扪心自问:你愿意把心里话说给什么人呢?
肯定是一个愿意倾听和理解你,并且最好能够懂你的人,而不是一个整天对你百般挑剔,只是对你提要求,不在乎你的想法和感受的人。
希望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感同身受。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父母的不理解,甚至不愿去理解,成为了彼此沟通的最大障碍。
3
我们来看一下这样的一个场景:
一个补习班的门口,这时下课了,一个女孩一见到妈妈,女孩便兴奋地开口说:“今天我在学校……”
女孩的话刚刚开了个头,妈妈就打断她说:
“别跟我说那些学校的破事了,快走吧,我一会儿还要收拾东西赶着出差呢。”
女孩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黯淡,默默地跟在妈妈后面走了。
美嫺暗自可惜:本来是一个多么好的交流机会,孩子想跟妈妈分享自己的世界,可是妈妈却毫不觉察地阻断了女儿交流的通道。
如果父母总是习惯性地对孩子不耐烦,不愿意去倾听孩子,孩子怎么还会继续愿意和你沟通呢?
除了不倾听,唠叨也是造成沟通障碍的原因之一。
曾经有个调查显示,孩子最讨厌父母的行为之一就是频繁的唠叨。
父母的唠叨,往往带有不信任和指责孩子的意味,将焦虑和压力传递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控制。
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父母还是像小时候那样管教孩子,只能引起孩子的负面情绪,增加亲子关系的裂痕。
面对唠叨的父母,孩子的应对方式基本上就是“装听不见”,“她说她的,我干我的”“说烦了我就顶撞几句”。
显然,过多的唠叨和说教达不到父母想要的目的,只能让孩子和父母在心理上距离更远,让孩子更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4
为什么我们觉得孩子越大越不听话了呢?
为什么我们觉得孩子忽然间就开始叛逆了呢?
其实,青春期前的家庭教育、家庭氛围、亲子关系,都对孩子进入青春期,或做了有益的铺垫,或埋下了不良的隐患。
我们来看看以下一些情况:
一贯强势、不懂得尊重孩子的妈妈,往往换来的是青春期孩子的过激反抗;
过分溺爱,从小百依百顺,当孩子的青春期行为超出底线时,家长已经无能为力;
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为借口,漠视甚至放纵孩子,导致孩子青春期心理的大门对你关闭,危险就将来临。
理智的家庭教育,平等的家庭氛围,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走过青春期的重要保证。
心理学研究认为,青春期孩子的一个主要人生任务是角色认同,他在定位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渴望独立,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可以是平等交流的陪伴者、支持者和建议者,切不可成为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控制者和独裁者。
5
记得多年前看过电影《大河恋》,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保罗去世后,他的牧师父亲在教堂说的那段话很让人动容,也让人伤感:
“那些最亲近我们的人通常是我们最捉摸不透的,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爱他,我们可以全心全意去爱我们不了解的人。”
亲人之间也有疏离的时候,不管多么亲密,一个人也不能完全地理解另一个人。
对于我们的青春期孩子,即使有时候理解起来不是那么容易,但如果父母有去理解的意愿,也可以在生活中创造更多机会和孩子交流。
比如参加共同的活动,全家一起去旅行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和孩子打破交流的桎梏,加深情感联结。
若是孩子去参加球赛,你做好司机和啦啦队,去观赛去为他加油,就是对TA最大的支持。
若是孩子为赢得比赛而兴奋,你可以给TA一个热烈的击掌;若是TA因输了比赛而懊恼,你可以轻拍TA的肩头表示安慰。
这就是家人的意义。
对青春期孩子来说,爱不需要你用太多的言语,但要让TA感受到,爱和支持,永远都在那里。
一个朋友回忆到,自己高中时期忙于复习功课时,母亲总是轻轻地放一杯牛奶在她的桌子上,然后悄悄地走出去,她抬头看到的常常是母亲悄无声息的背影。
时至今日,母亲已经过世,当她每次想到母亲的背影,都会感动到落泪。
多一点关爱,少一点要求;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多一点柔软,少一点强硬。
以上是今天的学习笔记 感谢您的阅读和留言。
我是吴美嫺,我在贵州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