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好习惯是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P113-135
这一章的观点我是极赞成的。只是好习惯有哪些?应该如何养成呢?
本书中斯托夫人提了以下几点:
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专心致志;好胜心;追求完美;开放性思维;欲速则不达,保持平和;恒心和毅力。
斯托夫人提到的这些,都分别举了对应的例子。不过,读的过程结合自己家闺女,总觉得有些半信半疑。文中她女儿总是会因为某一件事就懂得一个如此大的人生道理,并且自此奉行,实在让人心生羡慕。也许是作者只是挑选某一件例子来写,当然也可能是娃的资质不同吧。
具体的好习惯养成记,还是按照书中的顺序一一陈列吧。
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是从最基本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的,当然,作者会耐心听女儿的看法。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家长连提示都需要慎重。因为对于孩子而言,靠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结果反在其次。
文中的例子是她女儿苦恼于一道题很久,但拒绝父母的任何帮助,或者中途打断。最终是在自己的独立思考之下解决了难题,从而异常兴奋骄傲。作者也很是满意,认为女儿经此磨练,毅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取得巨大进步。
其实我倒是觉得,孩子也应该适当寻求帮助。闭门造车固然独立,但万一陷入固步自封就不好了。而且每个孩子不同,有的孩子抗压能力不那么强,在适当的时候提示一下,也有助于保护孩子的自信。
在专心致志这一点上,看到一些育儿书上写,无它,保护尔。有的育儿书就写得非常直白,根本就没有“训练专注度”一说,这玩意儿是天生的,每个孩子都自带专注体质,就看养护人是在不停破坏还是在保护了。
比如说孩子正在专心搭积木,当妈的喊“吃饭了宝贝。”“吃完饭再搭。”“饭菜凉啦,宝贝。”blablabla….这就是在高效进行破坏孩子的专注力。比如说孩子独自翻书翻得极认真,你担心TA不认识字,又刚好爱心大爆发,巴巴儿挤过去说“宝贝,来来妈妈陪你读。”“宝贝你看这个图太有意思了。”blablabla….
不过斯托夫人显然是认为专注力是培养出来的。在前面的游戏培养中她曾经举过如何培养专注力的游戏。但后来仔细一想,那个游戏,更多是培养对细节的观察和留心,而非专注度。游戏是这样的:比如翻开一页图,让孩子先看一分钟,然后合上书,问孩子这幅图里有几朵花?几个动物?等等……这一游戏重点在对细节的观察和关注上,当然做到这些也是需要专心的。所以这些品质都相互影响着。
而本章的专心致志,作者是怎样解释的呢?她举的例子是女儿2-3岁时(天哪,看到这个年龄,我真有撞墙之冲动),学了很多东西,但有一天,突然在发脾气说什么都不想学了,因为什么也学不好。原因是,她没有安排好时间,所以她觉得没有时间去学习画画、弹琴、手工、功课等等。于是,作者引导她,一天24小时,画画需要多久?弹琴需要多久?功课需要多久?女儿回答完(我家的五岁,还是不大清楚半小时和一小时哪个更久一点),作者就帮她一算,说,看,时间充足得很嘛。关键在于,要安排好,在一段时间里,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完全不去考虑其它的,一个一个来。
于是,她女儿就醍醐灌顶了。娃是绝对不同的。此处默默羡慕。
好胜心和追求完美这两点,我觉得是很接近的。好胜心,是期待自己在同龄人中成为最优秀受到表扬最多的那一个。这一点孩子好像天生就有体现。但如果好胜心太过了,无疑也是痛苦的,因为毕竟每个人的资质形天赋还是有差异的,又或者有的孩子会盲目去比较,然后自信心受挫。追求完美就更是一把双刃剑了,如果太过,就成了吹毛求疵,对自己成年人的生活都会有极消极的影响。
所以这两点,都是良好的品质,但做父母的在培养自己孩子这两个品质时,一定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及实际情况。不是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嘛,我是很赞成这一说法的,引申到对孩子好胜心和追求完美的品质培养上,其实就是:引导孩子努力做到自己的最优秀,能成为人群中的第一,当然是件很值得骄傲和开心的事,但如果与自己比每一次或每一天都有进步,那也是值得骄傲和开心的。
不过,作者书中有一句话我觉得好:唯有努力追求完美,你才可能做到完美。
我的理解就是:我是奔着100分的目标去的,所以我肯定得努力呀。不过如果最后只拿到98,我也还是极开心滴。
在开放性思维(或者书中原话是灵活思维)的培养上,作者依然是带着孩子步入艺术的世界,在夸奖女儿画画很棒时,顺利引导出其它艺术表现形式。然后就是女儿的好奇,女儿的尝试,和女儿给大家的惊喜。
“试一试其它方法吧。”这是一个好提议。但好的提议需要家长的努力。你准备好了吗?
欲速则不达。这是很多大人也存在的问题。其实说到底,就是心态不平和,焦虑、急躁。最常见的一个例子,就是开车了。某路口好像有点堵,于是就各种车技比赛,想把自己的车扭出这个口,结果是谁都急着扭出去,最后彻底堵死。欲速,则不达。
孩子也会的。一着急,就会做不好原本最简单的事情。然后呢,引发新的焦躁。所以家长真的要学会少催促,多安抚(检讨一下,我们做得不好。)从一些育儿文章中可以看到,我们做家长的,在对待孩子时,有一个极大的共性,或者说“口头禅”,那就是“快点,快点!”
结果怎样?结果往往是“越催越慢。”
最后一点,恒心和毅力。这是许多成年人都无法跨越的障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可能正是因为这些成年人的儿童时代没能培养出这两个品质。
作者举的是弹钢琴的例子,对乐器的新奇引发的兴趣,在遇到上升瓶颈时,开始枯萎。这个时候的耐心引导真是太重要了。简单吼:“不想学就别学了,还给老娘省钱。”或者是跟孩子温和坚定地讲故事(关于恒心毅力的故事,效果一定好过单纯的道理。)
不过本书中说她女儿也是经历一件事,以及听妈妈讲了莫扎特的故事之后,就从此恒心和毅力两不误了。我也是半信半疑。或者,还是应该拿娃儿天赋不同,来解释吧。
(一章而已,整整一小时,速度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