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存在”、“意义”,曾让我非常困扰。对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目的,自身以及世界存在的原因不明所以,看着人们活的匆忙、虚伪、功利、虚荣甚至痛苦也不明所以,无法苟同许多事物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念,也不想对社会的游戏不由分说就参与其中,对这短暂的人生历程,总有很多想不明白。我们被动的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却不明所以,被动的“属于”一个家庭和成长环境之后开始经历人生的前一部分,然后以为生活能按所谓的“自由意志”去发展,却不知家庭和成长经历已经深深刻画下每个人的人格并可能影响终身。我们的思想不是我们的思想,在环境的染缸里被左右被套牢却毫无觉察。有一段时间,看世界总觉得如此荒诞和虚无。或觉得自己像是玻璃后面的苍蝇,眼前一片光明,却永远深陷其中。甚至有时,变成一个炼狱。于是寻着疑惑不解的好奇,去探索关于人类本身、去窥视人性以及这个存在的世界,去反思去感悟。然后发现,并无什么必须的目的或是意义,亦无所谓成功或好坏的标准,只有来自于内心的快乐和宁静,才是最宝贵的,所有来自外在世界的赞赏和评价也只是蛋糕上的奶油而已。我们仅仅是这样存在过,体验过、感受过。
萨特曾说,“现实的精华就是匮乏,一种普遍而永恒的欠缺,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够人们受用。食物不够,爱不够,正义不够,时间永远不够”,我想人生也许是一场巨大的补偿,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接近着什么,都有对理想化生活、理想化自己的幻想(只是维度和程度不同),也许正是这些理想化的东西,造就了人们所谓的希望和热情,所以至少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遵循着你自己的内心,去完成自己,或是实现自己。
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的人,都很迷茫,要么是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徘徊,要么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甚至喜欢什么,就像王小波在《工作与生活》里说的“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不记得在哪看过一句话,说“你不是不够努力,只是没有极度热爱与极其自律”。我想自律是策略和方法问题,固然重要,而所谓的“极度热爱”,在我们这样填鸭式封闭学习环境里出来的一代人里,却显得尤为珍贵。
前段时间在C&B平台,从老T解析《温尼科特传》“他丧失了原始的野性的能量去欢庆自身的存在”开始,我开启了一个领悟生命的探索旅程,印象深刻的是老T讲到的心理学动力系统,讲到人的本能力量、野性、活力与灵感、移情张力、兴奋的节奏与变奏,讲到性的神秘路径、攻击性以及驱力控制等等,让我明白这些能量的状态和路径不同,对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比如内在活性起来会促使某种内在行动,从而“可以让她活得像个人”,整合的且有多路径的人,人格可自旋,有弹性且多维度;然而能量扭曲移位则会出现歇斯底里、抑郁、失去自我感,整体感瓦解、出现不真实感,疾病和心理问题(例如创伤、破坏力,内化了抑制性客体所导致)则会破坏内在活性,慢慢只会衰退(退缩、退型、退化),想寻求安慰、寻求依赖,而在性上的兴奋若是延迟的,则可能造成灾难等等。平台里老T作了详细且专业的解析,特别是提及了关于智性母亲和焦虑母亲对孩子造成不同影响以及家庭动力学的内容,但在这里我暂不展开,我想说的是,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人的动力系统(心理学上的),是如此神奇的作为内核,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人生。
说极端些,所谓绝望就是支撑力的丧失,但惊人的生产力相随而生的,是战胜绝望,而所谓战胜绝望就是形成内在的支撑力、内在行动和内在承诺。苏格拉底也说,“人类的幸福和欢乐在于奋斗,而最有价值的是为理想而奋斗”。不论是内在支撑力、行动或是理想的形成,都需要一个人的内在活性。而活力从何而来,又如何提高,兴趣则是关键,通过乐趣去激活活性,就像是内在燃烧的命脉,需要火种、需要能源,而专注度越高、体验程度越深,内在活性也会越好。由此看来,找到点燃生命的火种去尽情燃烧多么重要。能够让我们在原欲驱动的基础上,全身心的、真实的投入热情,过一种富有建设性、创造性的有趣的人生。
关于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小一花分享存在主义名著《局外人》时说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故乡,很准确的描绘出了每个人作为“孤独星球”的那一份独特以及与世界的交融,我想我们都活在一个意志的世界和表象的世界之中,而老T讲述的一些状况也引起了我的思考,比如“我们从小就面临着各种来自家庭或社会关于是非好坏或是道德层面的引诱,例如父母说让你听话让你乖,或是长大步入社会后变得完全为功利性目标所服务,这就可能造成本能力量在被引诱的那边,导致主体被消解,可能造出一个看似满足的假我,而暴发不出真我的力量。本能力量不足以去应付现实世界则迎合他人,形成不健康的虚假自体(越健康的虚假自体是策略性的东西,是工具性而不是盔甲型,好的虚假自体对世界不对抗、不拒绝不破坏)。我们经常说的拖延症,其核心其实是动力路径和动力系统出了问题,动力系统修复才能改变。主观世界才是享受过程之美的核心基础” 等等。
于是对这样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我们补偿性需要的界定以及态度我感到困惑,我想这需要我们在一种身处“别处”的状态中,即空性的状态中,慢慢探索,在内在需求感受和纷繁多元的外部世界中,在传统、道理或那些习以为常的标签中产生疑问、进行思考,在边缘间不断的碰撞和交融中,慢慢地体会和认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