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星”张家各房名称的解读之五

日、月、星”张家各房名称的解读之五

(2011-02-07 07:20:56)[编辑][删除]

标签:

太阳

月亮

星星

《山海经》

《三字经》

二十八星宿

天文

日、月、星是兴四房依仁太公三个儿子的房号,兴四房太公还有六个女儿,三个儿子分别是张家驹(日房)、张家?(月房),很遗憾,我们现在还不清楚月房太公的名字、张家駺(星房),他们属于第九世。

日、月、星最常见的说法就是《三字经》中的“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了,过去儿童的启蒙读物,首当其冲的就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怎么讲呢,好像很简单,日月星辰给人类带来了光芒,没有日月星辰,我们就处在黑暗中,究竟有没有我们还不一定呢。《周易》系辞下也说:“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好像也很简单,就是说有了日月就有了光明。这些都说明日月星是最基本的东西吧。宁波就有日湖、有月湖。

   用现代科技追究起来,月亮是没有光芒的,月亮不会发光,是黑洞洞的。只所以说月光月光的,其实是借助了太阳光的力量,现在说一个人很阳光,是表扬的意思了。我们看到的只是月亮对太阳光的反射,我们能看到的星星,是不是也有许多是借光呢?不知道,感觉上应该都是自己发光的,不然离得那么远,我们的古人依靠原始的目力,怎么能看到呢。

   现在先说日。日,就是太阳,太阳给了我们光明,但是今天的人们似乎并不怎么太关注太阳,至少不象先民那样多的关注和崇拜它了。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的重要性确实很要命,不管你怎么看待它,没有太阳,好像就什么也没有了。古人对太阳充满了敬畏,在时间概念依然混沌的时候,可能就有了空间的感知,每天看着太阳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周而复始。人们也就随着它的节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星斗满天的时候,太阳去哪里了呢?睡觉了吗?唐代诗人李白在《日出入行》中问:“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屈原的《天问》也问太阳“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呢?先民只知道太阳升起的时候,大地一片光明,太阳落下的时候,恐惧感会一次次地笼罩在他们心头。古人说不清太阳为什么会这样,只是感触着它的温暖、光明,和它落下之后的黑暗、阴冷,体会着某种规律性。好像很古老的时候,天上没有月亮,只有太阳和星星,那时的夜晚是特别黑暗的。随着时间的斗转星移,出现了世界各民族对太阳的种种崇拜和传说。这里面的故事就多了,反正我是说不清。

中国有夸父逐日的传说,还有十个太阳羿射九日的传说,江苏省有个县叫做射阳,在很东边的位置,据说那就是羿射九日的地方。古时候,天热得不行。而当只剩下一个太阳时,人们对它又是极度依赖的,当“天狗吞日”的时刻,人们极度恐慌,用今天的知识来看,是担心的天真了,那不过就是日全蚀的缘故。但在传统文化中可不这么认为,传统上认为这是一个大大的灾象,比彗星落地(主兵灾)还要恐怖很多。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中,有一幅神鸟朝日图,红色,应该是表达的对太阳的崇拜。前些天还有报到和照片说,吉林省长春市出现了三日同辉的奇观。历史上其实也有这样的记载,“二日并出”什么的。比较近些的,可以从《翁同龢日记》中找到。1869年3月28日:“日出时,有两圆光与日并出,至巳初南一光尚赤色。”现在看来,这些好像都是某种折射作用。但我总觉得古代传说中的事情都是历史的真实,古人为什么要造假呢?又没有什么经济利益可图。像《山海经》上提到的那些奇奇怪怪的动物,什么“长胫人、长臂人、贯胸人、三个脑袋的人、能飞的天马、能自我繁殖的象蛇、两头都有脑袋的黑猪‘并封’、有六个脑袋的蛟龙、能吞象的巴蛇、娃娃鱼、九尾狐”等等,应该都是历史的真实,只是我们用现在的生活经验无法理解罢了。比如说,现在也有“双头蛇、娃娃鱼”,为什么《山海经》上说有九头鸟(“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这样的说法不会是凭空而来的吧)就是假的呢?过去很奇特的动物、植物感觉上比现在多一万倍,只是后来人口成几何膨胀,把那些飞禽走兽和植物的地盘大大地侵占了。人们都知道国外有美人鱼的传说,其实,《山海经》里记载的氐人国的人就是同样的形态,氐人国在建木的西边(大约在今天的四川西北和青海一带),那里的人胸以上是人身子,有两条胳膊,胸以下是鱼身子。这是东西方文化中不谋而合的形象,难倒这只是传说吗?古人没有我们现代人这么坏,也许有认识的差异和误记,但从根本上说,不会胡说八道。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说到的“东西”或者“不是个东西”是什么含义呢。其实和太阳有关,为什么不说“南北”呢?因为凡是物品都有存在有消亡,凡是生命都有生有死。太阳升起来了,是从东边升,古人认为就是诞生,太阳落下去了,是从西边落下,就是死亡。关于太阳有一个说法,认为刚升起来的太阳是遍体鳞伤的,因为它刚刚死过一回。而南北的方位不具有这样的寓意和指向,它无关乎“东西”不“东西”。我们会说某某人不是个东西,而不会说他不是个南北,道理应该就在这儿吧。现在环保学者等等有识之士老是说气候变暖,其实,人有气象记录的历史极其短暂,用这一百多年的记录,能说明的问题应该很有限。过去历史上,气候究竟是热还是不热,我们现在好像还无法证实。个人有个感觉,过去有段时期应该是很热的,你看河南的简称,是“豫”,豫是什么?就是大象,在山东即墨市也有大量象牙化石出土。说明中原大地这个纬度地区有大象生活的轨迹。大象好像都生活在很热的地方吧,那时候华夏大地的气候应该是很热的感觉,比今天热。

 月,就是月亮,又叫太阴,和太阳相对应,但是月亮可比太阳小多了,还不如地球大,是地球的卫星。如果单纯从体积上说,月亮和太阳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但是,在先民的眼睛里,月亮比太阳小点有限,当它呈现为一轮满月时,也不比太阳小。仰望天空,月亮是第二大的影像了,所以日月常常并称。论语中就有“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的说法。从中国传统文化上看,月亮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月亮的故事特别多,月亮的称呼也比太阳多很多,什么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嫦娥、广寒宫、玉羊等等等等都是。相传帝俊的妻子羲和生了十个太阳,另一个妻子常羲生了十二个月亮。太阳神为炎帝,月亮神为羲和(这就有点怪了,月亮妈妈不是月亮神,太阳妈妈倒是),十个太阳的故事流传比较广泛,而十二个月亮的故事没怎么流传,是不是月亮多点,也没什么危害呀。中国古代史料追溯说,远古时期有天地大冲撞的事件发生,同时伴随着大洪水出现,这个大冲撞事件发生在大约15000年前,持续了大约120天,天体的冲撞激起的滔天洪水至少有1000公尺高,“怀山襄崚”,淹没了高山,所谓的天地混沌、混沌初开都和这个事件有关联,这个冲撞地球的家伙据说就是月亮,冲撞的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一代。有一种说法是,过去古人造字所说的“天”不是指别的什么空洞的天空,而是指悬浮在人们头顶上不远的十分巨大的刚刚冲撞地球不久的“月亮”。在甲骨文中,“天”字的象形写法是下面是一个人,上面是一个巨大的球状体,有点像个“吴”字。还有人怀疑,这个月亮其实是由高度智慧的生命体控制的,因为作为卫星,他和地球的比例很不合适,他居然是地球的四分之一大,而且又离开地球特别远,走的不是椭圆形轨道。从月亮带回来的岩石测定来看,月亮的历史超过了50亿年,比地球的历史还长,他怎么会成为地球的“卫星”呢?比地球的“辈份”还高呢。中国的女娲补天和天地中间有个通道的说法,应该是月亮逐步脱离开地球,走到其现在轨道的一种曲折的反射或者反应,在月亮脱离地球的过程中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混沌”的、“通天”的轨迹。大难不死的极其少量的古人在瞠目结舌之中,目睹了这个奇特而震惊的场景。相传,当时只有女娲和伏羲兄妹两个人了,只能由他们而逐步孕育产生了华夏民族。西方《圣经》里也有诺亚方舟和大洪水泛滥的故事,都发生在北半球,这应该不是巧合,是确有其事。

   就中国的古代文献记载来看,月亮也确实有些怪异的举动。《隋书•天文志》记载:“太清二年五月,两月现”。这个时间是公元548年6月。《新唐书• 天文志》记载说:“贞观年,突厥有三月并现。”这个时间大约是公元618年。《金史•天文志》说:“太宗天会十一年,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顷之复故。”这就是说,在1133年6月15日,月亮突然偏离了运行轨道,向南跑去,不一会,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了。是小星球撞击月亮了吗?还是他本身就会自己溜达?

其实,古人对月亮也是很纳闷儿的,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时间才有的。古人站在月光下,发出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苏东坡也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好像古人知道月亮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月亮大约是在有了人类之后很长时间后才来的呢。最早对月的描述也许在《山海经》上:“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赞美月亮较早的也许出自《诗经》,什么“月出皎兮,月出皓兮,月出照兮”。而像“烟笼寒水月笼沙”、“明月出天山”、“会挽雕弓如满月”、“明月松间照”、“明月别枝惊鹊”、“江心一片月”、“月上柳梢头”、“夜吟应觉月光寒”、“峨眉山月半轮秋”、“月是故乡明”这样对月亮的文化记载和赞颂多如牛毛、车载斗量也量不清了。哈哈。月亮的故事也是数不胜数,像什么玉兔捣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常羲浴月、朱元璋起义、中秋赏月这些都是。而中秋赏月和月亮有直接的关联,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中国人家庭团圆的日子。

   根据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宇宙大爆炸的初期,各个星球的密度都不太高,像地球吧,自身的吸引力至少不如现在高,可以允许大型恐龙、巨猿这样的动物生存,植物应该也生长的特别高大。但在宇宙收缩的过程中,星球都在逐渐的远离,这个速度非常快,主席说的“坐地日行八万里”,站在宇宙的视野上看,其实是一个很小的速度了。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遥远天空中的星星,都是若干亿光年前发出来的光,假设我们是六千年前看夜空,情况肯定有许多不同,那时星星的光亮应该比现在看到的明亮得多,应该有比现在多的特别亮的星。所以,十个太阳、十二个月亮的说法应该也是有依据的,因为那时许许多多的星球比现在离地球更加近一些。在先民看来,类似太阳、月亮那样光芒四射的星球或许真的有十多个呢,天也是太热了,夜晚应该也是很明亮的,也许根本就没有夜晚,到处都是“太阳”,照的人无处躲藏,那时的月亮应该也比现在看上去大不少。古人说的月光大如盘,那盘的感觉是很大的。

说到星,就麻烦了,我们小时候学的儿歌,就是什么“天上的星,亮晶晶,我在大桥望北京,望见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这天上的星,繁星点点,数也数不清呀。中国文化中美好传说中的牛郎星、织女星,还有什么太白金星,文曲星,扫帚星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最著名的应该是紫微星。

   从古代天文学来看,紫微星垣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紫微星垣是以北极星为中枢的星群,北斗七星等都是围绕着紫微星旋转的,因此紫微星也叫北极星。其实哪里有永恒不变的东西呢?只是古人的参照系统比较短暂,感觉是不动的。如果把时间坐标拉长2000年,就会看到明显的变化,所谓永恒不变的紫微星也在移动、变动。比如说在宋代,北极星是指北极座的天枢星,而1000年后的现在,北极星是指勾陈一星,如果再过12000年,织女星就会运动到现在北极星的位置而成为北极星。可是,谁能活12000年呢。不论怎样,古人认为紫微星是天上最尊贵的星,是天上帝王的居所,像后来的紫禁城就是用了紫微星帝星的含意,皇帝自命为天子,要居住在帝星紫微宫里,谁能说什么呀,加上又严禁百姓靠近,皇宫就成为紫禁城了。不过,张家骧不是老百姓,他在紫禁城里上班。北极星也称北辰,《论语》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说法。西方天文学把它列为小熊座的主星。

中国古人说的“太白金星”,就是金星,古代的名字是“明星”,金星非常明亮,可以说是天上最亮的星了。现在的电影明星,体育明星什么的就是借用的这个意思吧?“明星”应是特指而不是泛指。金星傍晚出现时叫“长庚”(张家骧太公长子的名字就叫长庚,或许他是傍晚时候出生的),清晨出现时叫“启明”,这是《诗经》里的叫法:“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在与金星相关的众多传说中,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应该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了。传说李白的出生不同寻常,是他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而生,因此,取名李白,字太白。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壮游天下,学道论剑,醉酒成章,任侠好义,笑傲王侯,少有的性情中人。而金星在希腊神话中是爱与美的女神,称为阿佛洛狄忒,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是维纳斯,因此金星在西方也称做维纳斯。金星据说在八百万年前也有过智慧生命,也许埃及金字塔什么的都是“金星人”建造的?谁知道呢。

   岁星就是木星,古人认为岁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传统文化认为,岁星运行到哪里,相应的地方、国家就会五谷丰登。怎么感觉上岁星好像有点不吉利似的?那是因为岁星走到哪里,相应的那个方位的地下会有一块肉状的东西,它是太岁的化身,如果在这个方位动土就会惊动太岁,那就倒大霉了。所以人呀,有时别太主观能动了,差不多是速死的意思。谁敢在太岁头上动土呢,纯粹是没事找事呀。

中国古人的天文知识可比现在普及多了,“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三代是什么?不是爷爷爸爸儿子,而是尧、舜、禹,像什么七政、四象,三垣、十二次、二十八宿都是最基本的东西。《汉书》里就有专门的《天文志》,历朝历代都很重视天文,一直到清代还设有同文馆。而像“七月流火”,“三星在户”(韩国的三星品牌估计也是从这个寓意上来)这样的话,都是农夫之词,妇人之语。这也是《易经》中所说的有进必有退的道理,现在看似科技发达,“神六”什么的都上天了,但是作为大量的普通人,起码在天文知识上,与过去相比是大大地退步了。而像清代,在教育机构上,无论是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就都设有专门学习天文的机构。中央官学的“钦天监”里,就有天文生,地方官学的“阴阳学”里,也有专门学“星学”的部分,这还是教育起的作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出了一批学贯中西的大家,那才叫一个才华横溢呀,其中就有能够用中西方不同的天文理论,贯穿起来给大学生授课的著名教授高平子。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去世后,据说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想想也是,过去行军打仗,就是不懂兵法,也得懂天文呀,不然你找不着北。人们说“找不着北”也是借用的这个意思,是个贬义词。过去能找到北,可能就像现在会用电话一样普及吧。现在有多大比例的人能借助自然天象辨识方位呢?张渭熊先生在上世纪四十年代航海时还能做到,现在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古人把天象划分了区域,即著名的二十八星宿。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经过长期的观察,看到每天太阳从西方落下的时候,东方天空上就会出来一个星座,这就是“宿”。这出来的星座,每个月不同,每七天不同,共分二十八宿。以黄道和赤道为坐标,把天上的恒星分为二十八个大群,依据其环绕在天体中周而复始的运转轨迹,和分布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可以区分昼夜的变化、春夏秋冬的变化、阴阳气数的变化,其中东方苍龙七宿为“角、亢、氏、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为“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为“奎、娄、胃、昂、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为“井、鬼、柳、星、张、翼、轸”。苍龙、玄武、白虎、朱雀就是“四象”,东方苍龙为其中的一象,也是一条龙的形象,而这二十八个星宿连缀起来,构成夜空中一个巨大的东方神龙的形象。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崇拜的东西。后来因各种名目敢把皇帝拉下马的人,常常自我表白为真龙天子、神龙下凡,都是取这样的含义,把自己当统治者的行为合理化、天意化,为的是让百姓更好地臣服。因为古代的人对冥冥之中的苍天的意思是不敢违背的,古人把大自然看得很神圣,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主宰,是至高无上的上帝,或者帝,假如这个“帝”在人间出现了,神龙都下凡了,谁敢不从呢?

   关于二十八星宿,在《尚书》《诗经》《左传》《国语》等古代著作里都有记载,甚至在甲骨文中也能见到一些记载。《诗经》绸缪篇有“绸缪束薪,三星在天;绸缪束刍,三星在隅;绸缪束楚,三星在户”的句子。有人研究认为,这三次出现的三星分别是指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又比如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和“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这样的句子,李白的诗《蜀道难》里有“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句子,杜甫的《赠卫八处士》诗里有“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的句子。这其中的“翼、轸、牛、斗、参、井”等都是二十八星宿中的星座,也是一种分野的说法,比如说滕王阁所在地南昌,在对应的分野上,和其相配的是荆州区域。

 关于七政,其实就是金木水火土加上日月,也称呼为七曜。现在日本表示一周七天就是用这个说法,什么日曜日,金曜日,水曜日的。日曜日就是星期日,月曜日是星期一,火曜日是星期二,水曜日是星期三,木曜日是星期四,金曜日是星期五,土曜日是星期六。如果不知道是哪一天呢,就是何曜日了。中国有十二次,国外有黄道十二宫的说法,比如天蝎座什么的,不研究了,太难了。

   总而言之,日月星辰讲一天也讲不清,讲十天我也不会讲,实在是太多了。我们的兴四房依仁太公应该也是这个意思吧,让他的子孙像日月一样光照天地,像星辰一样子孙满堂,多多益善呀。也是巧合得很,“日房”太公张家驹只有一子,是张蓉观,二代单传,张蓉观生独子张孟契后不久病逝;而月房太公生有四子,分别是:张有衡(宾观)、张有均(安观)、张有?(来观)、张有?(唐观);星房太公是张家駺(子蕃),有五子三女,分别是:张有衮(夏官)、张才官、张有旭(如官,后改为如观)、张有基(璇官)、 张有绩(芝官),张定佑(女)、张福佑(女)、张慈佑(女)。张家駺(子蕃)太公的子女情况可能有误,请白六爷再核对一下,谢谢。

分享

0

阅读(19)┊ 评论 (0)┊ 收藏(0)┊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周年祭

后一篇:张坤一  张坤裕

张坤一张坤裕

(2011-02-08 07:59:50)[编辑][删除]

标签:

张坤裕

宁波

鄮西张氏宗谱

张坤一

联系信箱

   2月5日,我们的博客收到一份评论:“终于找到组织了,我父亲叫张坤裕,大伯叫张坤一。我不知道他们算几代,家谱据说已经烧掉了,找不到了”。我们多次给这位新浪“网友”、应该就是我们的张家人回复,但是,博客的老毛病又犯了,老是发不上去,有时发上去了,但再打开时又没了。这种情况至少出现过四五次了,经常会影响我们,哎。张坤裕和张坤一应该是第13世的宁波崇本堂张家人。据世太公张光瑾编著的《鄮西张氏宗谱》记载,参见本博客“200年前确立的宁波张氏排行”一文,我们的辈份排行是:洪应文,承嘉光,積善家,有馀庆,坤载厚,乾健行,贞元会,世永昌。

我们在这里提醒大家,有重要的信息或者评论,请保存好底稿,或者发给我们的邮箱。我们的联系信箱:jijq9393@sina.com,或者948035767@qq.com。大家如果有信息、资料、图片,可以和我们联系。我们会根据你的要求进行必要的保密处理。另外,在张世禾和“子渊”二位先生的创意和努力下,我们建立了宁波崇本堂张氏QQ群,这是张家的虚拟社区,也是真实可感的,群号是:124168478大家可以加上,随时随地和在线的张家族人聊天、交流,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谢谢积极参与

分享

0

阅读(21)┊ 评论 (0)┊ 收藏(0)┊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日、月、星”张家各房名称的解读之五

后一篇:张渭熊《天龙轮环球远航记》连载二十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