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 张家各房名称的解读之三
(2010-12-20 08:19:22)[编辑][删除]
标签:
张善元
孔子
张家骏
张家骧
翁同龢
张家馯
分类: 思考与发现
张家“仁、义、礼、智、信”各房的名称出自兴大房张善元之后,分别是张善元的五个儿子:张家骏(仁房)、张家骧(义房)1827年-1885年、张家骐(礼房)、张家马介(单字,智房,早卒)、张家馯(季良 信房)1859年-1916年。张善元有两位夫人,元配夫人王氏、继配夫人施氏。还有四位女儿,分别嫁给同邑的周贻浚、镇海的恩贡生刘昆鸟(单字)、同邑林源震、同邑董世滋。在这九个儿女中,张家骏可能是最年长的,可能出生于1825年,这时张善元(1807年生)太公18岁,也可能有一位女儿最年长,但可能性不大。从1825年到张家馯太公出生的1859年,时间跨度在33年以上,张善元太公1868年去世,寿命为62岁。张家馯太公差不多是儿女中年龄最小的,大约是施氏所生,因为张善元太公1868年去世时,他只有十岁,而他的四位姐姐那时都已经出嫁成家了。张家骧太公有四个儿子,当时张家骏和张家骐太公的儿子加在一起,至少有九个(因为智房的张家马介太公是早卒的,应该没有子嗣),他们三人的女儿至少有六个,再加上张家馯太公后来生的四儿一女,张善元太公的孙子至少有十七位,孙女至少有七位。关于张善元太公,有一段材料是这样记述的:
张善元,字保宰,号镜初,鄞西槎湖张氏后裔。曾祖张嘉谟,是一位太学生。祖父张溶(即张光瑾),父张积梓,曾是浙江青田县教谕,张家本来家境一般,后来以世代酿酒导致饶裕后,在乡间建宗祠、置墓田、赈邻里、瞻亲族。为族人和乡民做了一件件众口赞誉的好事。张积梓高才硕德,名列“浙东伟儒。”称做“盛德之人”。张善元幼年丧母,出身清苦,从小起处事谨慎。他牢记祖辈的训导,早年受业求教于同乡赵明经和举人周铎的门庭,后以博士子员,攻读“四书、五经”,中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副贡生。次年,鄞县遭海寇扰乱,人心惶惶,张善元与继母相依为命,危急之中,继母不幸身亡,留下兄弟姐妹九人,面对沉重的生活负担和落泊的家境,在重重困苦之中,张善元锐意进取,悉心照顾家人的生活起居。并在家里设立私塾,教育当地的求学者。靠此收入,养家糊口,还省吃俭用,周穷济乏。同时,还收养了被他人抛弃的几个孩子,精心调理,抚养长大,直至他们先后婚嫁。他尽心尽力,苦苦挣扎,力挽贫困的处境。当时,崇拜、追随张善元的县内外从学者日益增多,慈溪的冯氏,镇海的郑氏、曹氏、顾氏、都像羔雁似的,真心诚意的来到他家,争相聘请他。由此,他经常外出教书,往往数月不归。其间,在他孜孜不倦的精神鼓舞下,造就了不少节义之士,出了许多好文章。他性格刚直,以是非准则处事,平常不与行谊不检点的人交往。凡有危难求助他的,尽力帮扶。亲族中的孤寡们向他告贷求援,虽囊中空空,仍想方设法予以周济。张善元一生中,尤与陈励从小结为同塾好友,在简陋、朴素的居住中,俩人彼此交往50年,春来秋去,徒无虚日。他俩都喜欢读书,对堪舆学(风水)和医术无不贯通,有时一言不合,各抒己见,争辩不休,最终都以理服人。在本乡慈善赈济、自治保安等事,都由他们自告奋勇带头发起。平时,一有空闲,结伴到田野,在阡陌绿禾之中,与老农共话种桑植麻,津津有味,乐而忘返。他俭朴一生,粗食布衣,青菜淡饭,年年如此,看待荣誉利禄如流水云烟。
张善元生於清嘉庆十二年(1807)十月初一日,卒於同治七年(1868)十月二十日,享年62岁。元配施氏,追封一品太夫人。有五个儿子,家骏、家骧、家骐、家马介、家馯,分别被受廪贡生、吏部右侍郎、太学生和郡庠生。张家馯后来科举考试为岁贡。女儿四人,其中一婿是同县的周贻浚,他是镇海恩贡生。当时张善元有子五人,孙子二十五人,孙女六人,曾孙二人。真是济济一堂,人丁兴旺。张善元的一生为张氏望族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张善元墓由张善元生前自筑,原在清道乡槎亭桥之原。张善元谢世后两年,后人将其与元配夫人合葬。十余年后,次子张家骧荣归故里,而家骧与户部尚书翁同龢共事多年,翁同龢熟知张善元的生平言行,欣然撰文。并由工部尚书吴县潘祖荫书法。全文共700多字,皆用正楷,笔力挺拔,功夫颇深,具有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编者注,后来知道,这些内容其实是张善元墓志铭上的内容)
“仁、义、礼、智、信”,很眼熟,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常说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中的“五常”。“五常”在封建社会中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和伦理原则,“三纲”也一样。“三纲五常”贯穿于中华民族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中国人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因素。
我们先说仁。仁,从造字形态上来看,绝不是一个人的事,应该是两个人,进而扩充至更多人相互之间的事,只有对另外一个人表现出某种状态来,才会有仁或者不仁的事情。传统文化认为,神之次为圣,圣之次为贤,贤之次为仁。俗语常说的“仁兄”、“贤弟”,其实是为兄长的更加尊重为弟者的一种表示,兄长把弟弟称呼为“贤弟”,显然级别上高了一层。这样说来,仁的位置似乎不是太高,仁的价值在哪里呢?这要看你怎么看。“神”与“圣”可说不是人,至少不是什么普通意义上的人。孔子被誉为圣人,孟子为亚圣,尧舜为贤明之君,圣贤不会满街走,世上如孔、孟、尧、舜者有几人呢?屈指可数。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能达到“仁”的境界,是很不简单的。所谓仁者爱人,爱人之人的行为可谓仁,这是基本的,但爱人或者有博爱之心就完全了吗?就是仁的真义了吗?好像又不是那么简单,仁者爱人似乎是外在的一种表现。仁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就这一个字,有人能写出一百万字的文章来。仁的重点,仁的实质,我们觉得应该是在修养和精神上,表现在心性上是宽厚的。作为一种生活处世的准则,在一个人的行动上,应该时时处处地体现出“仁”的境界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应该是对“仁”最高度的概括。就意志品格修养这个层面来说,那些得意忘形、失意亦忘形的人,算不上“仁”。而“仁”做到极致的一种形态是什么呢?假设朋友死了,对朋友的家庭困难,要负责照料,对朋友年幼的孩子,要负责培养教育,直至他们都长大成人,成家立业。这样的“仁”的境界很容易达到吗?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对孔子思想比较全面的一种概括,是他自己说过的一段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的学校把这段话悬挂在很醒目的位置,我觉得很好。我们的兴四房太公叫“依仁”,确是个很不错的名字。
义,经常和仁并称,“仁”“义”是很难分的,一般普通大众认为孔孟思想就是仁义的思想。打仗有仁义之师,做人有仁义、不仁义之分。仁义的人,大家都觉得他(她)很好,不仁义的人,去他的吧,是吧?“义”,后来被一些人解释成忠义,也不为过。《三国演义》上的关羽就是最好的注解。但“义”在传统上大约有两种解释,儒家的解释是:“义者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合时宜、不合时宜都是取的这个意思。所谓“见得思义”就是说有人给你送礼了,你要得到什么好处了,你如果想:该不该拿呢?这是义。你如果想:我拿了不会有人知道吧?不会被关进去吧?那就不是义的思维了;墨家的解释是“侠义”,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也,荆轲、高渐离、侠士、绿林好汉、《水浒》中的英雄人物都是义者。好像说西方文化中没有“义”的概念,也没有对应的词汇,中国的这个“义”翻译成英、法、德、俄、西班牙、意大利什么的全都没法翻。日语中也许有“侠义”的这个概念,那也是在唐朝开始来中国留学,再传播过去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义勇为的人是看事情该不该干,而不是看是不是有利可图。所谓理所当然、义所当为。孟子是义的典型。孔子、孟子都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义者。相反,那些见风使舵的人肯定是不义者。现在西方社会有一个说法:“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种观念好像也很受一些人的推崇。但是按照中国“义”的标准来衡量,他们只能归入“见利忘义”的小人堆里。那些认可这个说法的人骨子里也算不得中国人,至少中国文化不承认他。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才是真正中国人的品格。虽说西方也有大智大勇的人,但是他们没有“义士”,好像出过一两个不怎么纯正的侠客,要是和中国比起来,那也不算什么,中国的侠义之人、侠义之风、侠义文化在中下层社会中普遍存在。你在街头巷尾、田边地头,随便看到的一个中国人都可能是位义者。过去的义者,士者,一般不会多么富有,一旦为义的价值所激励,绝对是两肋插刀,万死不辞的,甚至于会把命送给你。而富人们绝对不会这样做,如果你和富人打交道,他常拿白眼对付你,实在不行就拿钱对付,不是有飞车撞死人的事吗,富人会说,不就是钱吗?多少钱?我给就是了。你能指望他见危致命吗?见危致命的人永远不会是他们,而背信弃义倒是很有可能。那些认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家伙,往往是些多少有点墨水的,所谓负心多是读书人,应该就是他们了。
礼,简单地说,示人以曲,敬人为礼。然而,孔子可不认为这么简单,中国文化有三礼:周礼、礼记、仪礼。“不知礼,无以立也。”假如不懂礼义,不懂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无法在世上立足,通俗地说,没法在道上混。孔子的学生林放曾经问老师“礼之本”。孔子虽然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但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他说:你这个问题太大了,孔子只是回答说,礼么,不可过分的奢侈铺张,简单郑重些就好。礼是广泛存在于人群之中的,以礼待人是不划范围的,不仅仅是对上有礼,对下有礼,对平辈也要有礼,就是一家人,还得有礼。礼放之四海而皆准。所谓“入国问禁、入乡随俗”也有这个意思。你到一个充满宗教意味的国度,比如说伊斯兰国家,如果对真主不敬,那你就死定了。那到不是说真主会怎么样,是你自己无礼所致。人生的经验中,那些好朋友反目成仇的,都是没有界限,认为哥们儿之间不分彼此,自觉不自觉间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对方身上,其实不行。用孔子的话说必须有所克制:“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要经常地约束自己,看看自己的行为符合不符合礼的精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就起这样的作用,管这样的事。别说是普通人,就是君臣之间,也一样,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能随随便便地处置大臣。孔子的学生子路曾经意气风发地发表了一通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结果呢?“夫子哂之。”为什么哂之?原来是子路缺乏礼的精神,“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你看现代社会,夫妻离婚的那么多,那么快,那么频繁,除了男女平等、对外开放、社会变化等方面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美德“相敬如宾”做得很不够,如果夫妻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坏不了的事。这使我想起慈禧太后,历史对她正面的评价不多,但她在处理君臣之间的关系上有礼、有力,是相当不错的,威信很高。从《翁同龢日记》中也能看出一些来。不然她在那么内外交困(八国联军入侵京城,两次落荒而逃,太平天国风起云涌、捻军等不断搔扰)的情况下,坐定大清江山近半个世纪也是不可能的。当然,过去的“礼”现在来看,也有不可取之处,如:“幼则从父母、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礼也。”至于现在有的家庭,家教不举,本末倒置,有了儿子变儿子,有了孙子变孙子,那就不是礼的精神了。
智,智慧,聪明,真正有高度智慧的人,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孔子认为:知人为智,你的一些小心思、小愿望、小想法,小坏点子,他都了然于胸,但不会点破,会处理的让你感觉比较舒服。一般也没有什么事情会让他迷惑,没有什么难题解不开。这就是有智慧的人,所谓“智者不惑。”智慧可能有层次的差异,但这里说的智,不是聪明和聪明打架,不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也不是螳螂扑蝉、黄雀在后,比比谁的手段高。这里说的智,应该也不是大智若愚,好像看上去有点迟钝或者木讷。这里说的智,应该是接近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中的“上智”,差不多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但还没有达到“上智”那么高的水准。孟子认为能辨别是非为智。他的说法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智”的标准似乎不如孔子高,其实也不见得。“智”与前面的仁、义、礼一样,都是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是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能明辨是非是大智慧,也是基本的智慧,因为是非都是存在于人间万象、社会百态中,以千变万化的形式出现,常常披上美丽的袈裟,有时貌似正义公平。古代的帝王常常忠奸不辨,坏了大事,就是有一些大奸似贤、大奸似忠的奸臣在作怪。过去说“春秋无义战”,发动战争的统治者,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旗号,像日本侵略中国和东南亚,就是打着东亚共荣的旗号,美国侵略伊拉克,也有一个现在自己承认的根本不存在的旗号。世上的事有时又是是非非相互夹杂,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是是非非,谁敢说就一定看的准,识的明,断的开呢?所以做到智,并非是容易做好的。
信,从造字上讲,就是人说话,开言为信。古人的说话可不是信口开河,也不是信口胡言,古人认为说话是个大事情,当言不言,不当言时乱说,都不是什么好事。中国历史上有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这是说传统上很看重然诺之事。虽然不立文字契约,但说过的话都要兑现,出口为信,说话的人本身就是契约,假设人不幸死了,作为“信”者,会父诺子还。所以,说话不能随随便便。“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只要言了,就得“言必信,行必果”,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也是这个意思。如果有人说话不算数,那就是“言”和“人”分离,你从字型上看,“人”字旁和“言”分开了,人哪里去了呢?那就意味着,说话不算数的东西,他不是个人。假如你求人办事,正好碰到一个大包大揽的人,你得小心了,好为大言的人,危险呀。孔子的学生曾经请教为政的道理,子曰:“足食、足兵、民信”。假如非要去掉一样呢?“去兵”,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个呢?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有信,比吃饭重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我们的张善元太公,把他的五个儿子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房,应该是有良苦用心和美好期待的,他秉承祖上的美德,用自己的善行身教其子,果然“积善家,有馀庆”,其中的义房张家骧太公成就非凡,为皇帝老师,官居工部、吏部右侍郎,如果再晚几年去世,官拜尚书是不成问题的,从《翁同龢日记》上看,他的同僚孙家鼎等人后来都是尚书了。当然,张善元太公的其他几个儿子至少在人品德行上应该都是很不错的,有的也取得了功名。
“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是对称的话,过去常常并称。我们家族有仁、义、礼、智、信五房,有没有“温、良、恭、俭、让”五房呢?也许。
分享
0
顶
阅读(23)┊ 评论 (2)┊ 收藏(3) ┊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张渭熊《天龙轮环球远航记》连载十三
后一篇:张祖壬先生的期待与我的无奈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圣诞礼物大放送,人人都有!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新浪网友2010-12-21 16:03:22[回复][删除][举报]
解读了很透彻,非常好。子渊
·
新浪网友2010-12-22 01:35:41[回复][删除][举报]
请您侃一侃“日月星”房?一象
张祖壬先生的期待与我的无奈
(2010-12-22 09:25:45)[编辑][删除]
标签:
宁波
张祖壬
鄮西张氏宗谱
张达馀
张即之
收到张祖壬先生2010年12月16日来信,他说:新年好。一年来,作为宁波张氏子孙,你和子渊、一象、艳梅、张渭熊、张达馀、张九馀、张庆伦、酱牛、你的侄女等等,奔跑图书馆,搜寻张家的各种史料,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找到了《鄮西张氏宗谱》,考证出了主要的脉络,我向你们致敬。特别是通过寻找家族史,我和你大姑、二叔、还有张达馀等分别了七八十年,杳无音讯,现在重新联系上,能和他们通信,看到他们的照片,包括你父亲日新的照片,往事历历,涌上心间,这是老年人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你们还查到宋朝的书法家张即之是我们的祖先,他的作品流传甚广,我爱好书法篆刻,听到这样一位名人是我们的祖先,我特别高兴。
他还说:重建张氏宗谱,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资料越多越好,可以去芜存菁,最好是史料和口述能相互参证,这是一件耐得寂寞,需要专心考证、认真分辩的艰巨工程,这是要经得起推敲,让子孙万代受益的事业。你们要努力奔走,认真思考,以史为据,广泛发动,让大家都来提供情况,我殷切期望2011年能看到张氏宗谱的初稿。
妈呀,我真是诚惶诚恐,我很无奈。好像事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了,很多人都认定我是在弄家谱的事情。我原来根本没有想过要重建张家宗谱,因为我那时根本不知道有宗谱,只是想找到我的来源,我是从哪里来的呢?我的祖先是谁呢?在开始和张祖壬先生联系时,他就问过我,我说,我最多是为家谱的事情做些铺路的工作,这么艰巨的事业,不是我的初衷,也许后来的人可以完成。他回信说,做些铺垫也是好的。
如果大家有这样的愿望,就请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我一个人绝对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就我个人的目标而言,在大家的帮助下,特别是在张祖壬先生的认定和史料的对比下,我找到了自己的世系脉络,算是成功了吧。而现在,事情被无形之中扩大了,可是感觉上有很多张家人的下落再也找不到了,越来越难了。但是张祖壬等老人家希望的比我个人的希望高得多,我很为难。期待张家人鼎力相助,携手玉成此事,如果宁波崇本堂张氏宗谱有一天续成了,张祖壬先生是首功。
分享
0
顶
阅读(37)┊ 评论 (1)┊ 收藏(0) ┊还没有被转载 ┊ 顶▼ ┊打印
已投稿到:排行榜 圈子
前一篇:“仁、义、礼、智、信” 张家各房名称的解读之三
后一篇:张渭熊《天龙轮环球远航记》连载十四
评论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博小客的独家分享关注每日最热门博客
[发评论]
·
白六爷2010-12-22 21:18:51[回复][删除][举报]
爸爸的愿望是有点奢望了,但是大家努力吧,如果能发动大家把一些张家家族的轶事汇集起来也是一件有益的工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