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听了一节公开课,群文阅读。有一份阅读材料是《童年游戏》,作者陈成,写得甚是有趣。我在感叹现在的孩子玩耍贫瘠的同时,想起了我遥远的童年游戏。
我小时候在村子里的学校上学。虽然是个村子,但人很多。我们的学校模式和现在的九年一贯制是一样的。学校随地势,以一条东西路分为两部分,低处的南边的是小学,高处的北边的是初中。
那会儿,我对初中没什么印象,唯一的印象,停留在一次节日的节目汇演上。那一年应该是1986年吧,我上二年级,我们班的节目是舞蹈《采蘑菇的小姑娘》,我还参演了,但也没什么印象。让我这么多年记忆深刻的,是初中部的大姐姐们的。她们一水儿的苗条的身段,踏着“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节奏,打着响指上场,留下我望着她们的背影发呆。
我们的童年,只用来玩了。那会儿,只要上课铃没响,校园里就是玩的世界。这一队,有同学自己从家里拿来粗粗的麻绳,呼朋引伴,组成队伍跳大绳。先剪刀石头布,确定谁抡大绳。剩下的人,排成一队,像蝴蝶一般在大绳间穿梭,灵巧而轻盈。谁被绳子绊住了,就要替代抡绳子的同学,这是我们约定俗称的规矩。
我们跳皮筋,可是真功夫。只有几个简单的动作,但是难度系数会随着级数的升高而更高。一级的时候,皮筋套在脚踝上;二级,膝盖处,三级,腰;四级,脖子;五级,头顶。等皮筋升到脖子的高度,不管你使出什么样的技巧,也是无法直接跳进去的。所以,跳皮筋的高级玩家,都有一手打马车的好功夫。双手撑地,一个利落的抬腿,就稳稳地从皮筋外跳到了皮筋里。剩下的动作,都要靠打马车完成,一个个动作,干脆利索。
最让我们痴迷的是打乒乓球,痴迷到什么程度呢?放了学的同学,会自动约好,谁先回家吃饭。等回家吃饭的人来了,打球的人再回去吃饭。为什么这样做,为了占台子。学校只有三四个乒乓球台,能占到个台子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你以为这台子多高大上就错了,不过是两个水泥板,下面的墩子是用砖头砌的。球网也是没有,大家会从周围找来砖头,摆在中间档球网。不是每次都能找来囫囵的砖头,有些是半块的,有些还会有个缺口。所以,有些同学,一旦本不该上案的球,钻过了缝隙过了案,便会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惊叹。
除了这些,还有许许多多的游戏,让我们乐此不疲。我们不光在学校玩,学校外的山坡,也是我们的游乐场。每每回忆起我的小学生活,嘴角就会漾起微笑。那时候,虽然物质生活是匮乏的,但是,是真的快乐!
孩子们,是奔着快乐而生的。长大的他们,也会和现在的我们一样,会忘掉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却记住了所有学校生活幸福的瞬间。读到的这篇文章,让我在回忆的同时,也在思考:我要给我的学生什么样的学校生活?让他们在成年之后,回忆起他们的学校生活,心里也会有充盈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