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口岸附近,一眼望去就是香港。在小区里的自助签注机上刷香港电子签注,不超过60秒就能完成。在这么便利的条件下,我还是熬到香港书展的倒数第二天才去。第一,那天周一可能人会少;第二,临近结束书会打折。辞职后,渐渐感觉自己越发像个穷书生了。这样也好,更为柴米油盐,去去身上那股不着地儿的仙气。晌午小憩后入港,换乘了三次地铁,说不清坐了多少站,到达展馆已经是下午4时左右了。不知看的是哪年的攻略,说里面买书只能用现金,所以我想都没想就径直去了ATM取港币。随后发现,竟是多此一举。后知后觉的看来不止我一个人,因为最近的两台ATM都被取空了,显示无钞票,无法取现。
展厅入口的显要位置,是三大出版商:商务印书馆、三联书店、中华书局。侧面是中国出版,由国内的多家出版社组合而成的整体板块,但没有中信出版社,查了往年的资料,语焉不详,应该是多年缺席。文化应该有多种出口,这也是一种态度表达。毕竟繁体,竖排版,并不能代表中文图书的全部和华人的阅读习惯。香港书展也许仅仅就是香港书展。主展厅纵深往里,是香港中文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出版社;横向往里,是各类畅销书籍的主力出版社。靠中间的位置,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出版社比邻。相较之下,剑桥就像个英语培训机构,展台敷衍,大多是英文学习读物。牛津大学倒是颇显用心,图书精致,优选经典,合理分类。尤其是部分图书,没有印刷定价,仅在展会上销售。虽是用心,但翻看之下,有些涉及政治内容的书,因所站立场不同,读起来多少不是那么舒服。
台湾的出版机构和宗教类的内容被安排在了三楼的展馆。之前被诟病的宗教展区,说还有风水占卜,就我所见,今年清爽整齐很多,并无所谓的杂项。反倒是道教展区早早收档,距离闭馆还有半小时,展位就已经无人看守了。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教宗,其实值得好好研究一番的。时间太紧,易经类书籍也没看到,略有遗憾。
香港没有类似深圳书城一样超大型的书店,对于他们而言,逛书展就相当于逛书城。展厅里有很多人都拖着行李箱,偶尔目光交错,彼此确认眼神皆是爱书之人。人多热闹,那种你放下来我拿起的节奏,更加烘托了购书的气氛。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目不转睛逛到闭馆,扫了整整一箱子书,虽意犹未尽,但也不觉遗憾。回来翻看了书展官方推荐的不容错过的20本书,竟没有一本在我的已买书单上,难怪不觉遗憾,彼此没有共同语言啊。那么,见仁见智吧,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自己喜欢就好。
随人潮涌出展厅,在人满为患的麦当劳门口,吃了汉堡和薯条。不知道是不是太饿的缘故,觉得格外香。抬头看着眼前的居民楼,忽然想起来那个几年前跑到天津来看我,要我出五十万,他出五十万,一起在香港首付一百万,以极低的年利率,买个30平米房子一起生活的小我一届的学弟。那会儿他刚博士毕业,去了某大型企业的香港研发中心。大学的时候,他玩架子鼓,有一年暑假还给我录了一盒摇滚的卡带。他高大英俊。我是喜欢他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不但没有了然后,连联系都没有了。也许正如下面这本书的封面所说,‘我们的关系,像那篇正在写的小说,没有界限,也还不知道结局’。世界那么大,香港那么小,我又那么神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偶遇了呢?比较令我慌张的是:如果遇到,还能认出来彼此吗?我担心自己看上去好老,如果遇到,我该说什么好呢?
虽然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但他的台词我已经设计好了,希望他会说:现在的你是不一样的美了,后退了的发际线是你大脑门子准备闪烁起智慧之曙光的地平线,沉甸甸的眼袋饱含了你半世的悲哀,希望你今生的眼泪已经流干,余生只剩幸福!
今年香港书展的主题是爱情文学,可是我一本爱情书也没有买,离职后,忙于生计和生育,没有心思也无暇顾及所谓的爱情了。问世间情为何物,也许是镜花水月吧。曾经说过爱情就是空气,没了就活不了的我,那么纯粹和执拗的我,如今,也是没了答案了的。
btw,那个男孩叫守望麦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