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爱是讽

      世人背知白乐天善讽,时常在著作中以讽抒情,《长恨歌》也不例外。只是,在我看来,诗人借诗讽喻的初衷却在半途被带偏,也许是一时兴起,但更多应是触景生情。                                                                              前文思路清晰,立意明确,旨在批判玄宗重色轻国。“不早朝”“夜专夜”“醉和春”等词说明诗人还明白自己的初衷。但从后文的“马嵬别”“夜雨梧桐”中可以体现出此刻诗人已沉浸于杨李之恋,不忍心再加之判词。                    文坛中这种情况很多: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妮娜本应是一个水性扬花之人,但结局却成为一位令人同情的自由女神。卡塞尔学院天之骄子楚子航在《龙族》中却担任男二号,沦为绿叶。这种文学客体使主体“客体化”的情况在作者看来很糟糕,但思想偏转,有时却能擦出更亮的火花。                                    作品因无意的赋予增加了新的内涵,扰了作者思路,开了读者心扉,《长恨歌》应是如此,从客观的批判渡入沉浸的同情,初衷改变,结局更美。正如无意被风吹散的种子在别的花圃绽放。亦不失为一柱美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