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昨晚要写的文章,但因昨天有事搞得有点晚,写了几百字已困得不行,近一周饱受失眠困扰,难得困意袭来,赶紧躺下睡觉,昨晚是本周睡的最好的一晚。
要写的也是小事,本来名曰:多余的设备。今天脑海里再一回忆,和设备有什么关系呢?设备本身是用来提效的,说起来是多余的环节才对。
事情是这样的,儿子最近突然说左耳痛,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冻伤所致,检查他耳朵发现耳垂看起来有些红肿,以为是病灶所在。捏了下问痛吗?他摇头。我再看右耳对比,耳垂并无问题。我再碰了下他左耳,他龇牙喊痛。问哪里痛,说耳朵里面。肉眼看过去并无发现问题,找不到原因只能去找医生。
本想去浙一,离家也近,app一查预约得几天后了,app方便了我们线上预约,好医院的门诊却总是人满为患。虽说很多小病小灶建议不要去大医院,只是习惯性的认为大医院各个科室都顶尖,用医用药更科学,这也造成了只要去浙一,无论什么科都很难预约。估计线下会留一些名额给现场的人挂号,毕竟一些年纪大的未必清楚app预约,只是排队要多久就完全看运气。
于是改约了余杭二院,迅速就约上了号。
我带儿子去时他所挂的耳鼻喉科前面都无人排队,顺畅到我都有些不习惯。
如今预约后去医院挂号也很便利,除了人工窗口还有很多设备可以操作,既可以挂号又可以查阅检测报告等等,确实提升了不少效率。
只是昨日我在医院有个设备我觉得挺显多余,我们知道现在挂了号拿到单子到达所预约的科室,要提前在设备扫描登记以方便叫号,这个倒是没什么问题。但如果取药呢?
正常情况我拿到医生开的单子,会去西药房或中药房凭单取药。我昨日拿了单子到药房,把单子给窗口医务人员,他努努嘴,指向我后面。我误以为我插了队,再一看并没有队伍,他的窗口并没人。我一回头才恍然大悟,原来还有个设备,我拿单子扫了下条码,随后窗口上方亮起儿子的名字,显示去第几窗口拿药。再把单子递给对应窗口的医务人员,他对着边上的小型扫码器再次扫了一下单上的条码,只听滴一声,他很快取了药给我。
为何取药还要再来一次扫码排队呢?这个环节觉得非常多余,难道为了方便统计各个窗口的接待量?那也不至于,毕竟各个窗口还有对应的扫码器。
设备边还站着两位穿着义工衣服的人,看到我这样不知道取药还要这个环节的人,他们会上来提醒教你如何操作。
如果不用这个设备,这两个人不是不用站在这吗?
到今天我依然觉得这个环节很多余,而且有些浪费。不过我脑海中也生出另一角度的思考,如果对就业来说,这是不是一种帮助呢?如果那两人并不是义工,而是员工呢?类似这样的环节或许还挺多的,有时看似无效率,但却是另一种需要的结果吧。当然以上纯属个人臆测,毫无逻辑,权当一记,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晚安,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