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每天的事件-时间安排(也就是Event-Time log)持续了近一个月,每天写作的日更也进入到了第12天,每天读书1+个小时也保证今年已读完9本书(并且在微信读书里攒了很多书币),到现在为止感觉一切良好。这几件事已经基本变成了习惯,再没有最开始憋到脑胀的那种痛苦。
在创业的日子里,虽然感觉是更自由的,但是对于时间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不再向任何人汇报,你几乎不再从任何人那里得到清晰的指令,你需要自己去安排何时思考,何时跑出去见合作伙伴,何时泡在微信群里和用户打成一片,何时窝在一个别人暂时骚扰不到的地方做PPT,何时给团队加油鼓劲,然后,何时腾出时间来看书和写些属于自己的安静的文字。
时间被割成了无数碎片,而且没有任何人来干预你如何处理这些碎片。
自由太多,反成枷锁。
去年整个一年,定了20本书的目标但没有达成,定了早睡早起的目标也没实现,现在回想起来满心惭愧。
如之前自己的文中所言,有时候一个小习惯的养成可以倒逼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习惯的形成。与我而言,这个“小习惯”应该就是Event-Time Log的记录。当然,这个是从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中读来的,而李笑来是从《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方法中学来的。
这真的是一种很强的倒逼。你知道要去记录如何分配时间,因此当你使用时间的时候,就像从口袋中掏出百元大钞要花出去,必须稍微动动脑筋,思考一下做一件事到底划不划算,嗯,是对于时间的划不划算。《思考,快与慢》中描述的系统1和系统2的区别,其实就在于你到底是否要“想一想”,即便只是一瞬间的思考,也决定了你开始动用理性的力量来做出这个决策。
于是,就开始了对于时间的精打细算;于是,开始给自己“去自有化”。
然后,其他的事也开始变得顺理成章。
哲学家们说,时间其实是人类为了解释万物以及保证自身生存所必然产生的主观感受而已。伴随着时间,我们可以区分世间万物,谁是因谁是果;伴随时间,我们可以更准确的描述在我们身边究竟发生了什么;伴随时间,我们才能做出种种选择。
对于时间的感知捋顺了,在内心被加强了,对于“事”的把控也才能更得心应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自由太多,反倒是减弱了对时间的感受和控制力。正因为你觉得你可以控制它,因此变得对它毫不在意,于是你在不经意间便浪费掉太多。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对于时间本身有更强的控制,也意味着时间必然对你产生一种非自由的束缚。
想明白了这些,便可以快乐的接受这种束缚,然后继续,精打细算的支配时间。
获得了束缚,反倒打破了枷锁。这种感觉,你也来试试吧?
P.S.
今年的目标是读30本书,写20万字,减15斤。
目前已读完9本书,写了3万+字,减了2斤。感觉算是on track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