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分阶段的,在不同的阶段,我们在学习上会有不同的表现,需要我们采取不同的策略。
大概分成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也需要我们有相应的学习心态。
不过有太多的人都在学习的道路上半途而废,没有完整地经历过一整个阶段,十分遗憾。
希望下面的描述,能够激发出你的好奇心,从而自己开始行动起来。
因为实际的结果如何,还是要自己去试一下才能知道。
1、接触期
刚开始接触新领域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感到很兴奋。
兴奋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接触到新事物从而感到兴奋;
或者是长时间思考的问题在某个新领域得到启发而感到兴奋;
又或者是接触新事物之后感觉看到光明的未来,为脑海中出现的宏伟蓝图而感到兴奋。
例如当我们被卖课的广告刺激,根据广告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出自己学会了英语口语/Python/心理学等等各种技能之后,是何等厉害,又是如何利用学到的技能为自己赚钱,改善自己的生活。
这些关于未来的描述,都能准确地击中我们心中的一些痛点,勾起了我们的向往。
当产生向往的时候,我们就会对很多事物产生兴趣。
这个过程在职场上被称为“画饼”。
而对于我们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画饼大师”。
2、启动期
当我们有了学习的兴趣,开始进行学习的时候,是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
心流状态是一种专注进行某项行为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通常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愿被打扰,同时也会感到高度的兴奋和充实感。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内容对于我们来说,有点新鲜又不算太难,能学到新知识又不至于不能消化。
我们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完全停不下来!
这时候的我们对于自己学习的评价达到最高点,认为自己是热爱学习的,学习让我们有收获,感觉人生充满意义,我们也是积极向上的,而不是碌碌无为。
这个时候正是我们和学习的“蜜月期”。
在这个阶段,我们其实并没有真正深入学习,只是给自己扫了新领域的盲,知道了一些皮毛而已。
不过身处其中的我们并不会这样想,反而会想,如果所有的学习都能这样下去就好了。
3、平台期
但是好景不长。
由于学到的知识和概念越来越复杂,关联性越来越强,慢慢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容易走神。
经常学着学着就想到其他地方去,等意识到之后重新集中注意力,已经不知道书里在说什么,跟不上书中的思路了。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处于平台期了,也可以说是攻坚期,或者说是倦怠期。
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大,理解的时间越来越长,已经没有了刚开始学习时候的轻松快乐。
另一个方面,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的概念知识会不断出现,反复被提到,很容易让人疲劳,感到倦怠。
这是一种生理反应,需要我们用足够的努力和适当的方法去克服。
很多人在进入这个时期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觉得学习的内容变得枯燥无趣,不像刚开始那样有趣,于是也就没有了兴趣,情绪也由高涨慢慢变得低落下来。
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进行干预,最终只会对这个领域的知识感到无趣,减少投入的精力和时间。
假如这个时候又对其它领域的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转到其它领域,重新开始第一阶段,重新体会刚开始上手时候的快乐,周而复始。
其实这个时候最应该做的事情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将看上去枯燥无趣的事情做好,去形成接近本能的反应。
并且要分解所做事情的各个环节,进行优化,让动作更到位,让练习更有效,让理解更牢固。
如果能够做好这些巩固基本功的工作,就能够在下一个阶段有更好的进步。
但是,很遗憾,有很多人没有做到,在感到倦怠的时候就停下了脚步,不再继续行动,最后只会是不了了之。
也会有人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容易出现认知上的失调,于是找借口说自己对这个不感兴趣,转而追求下一个在以后也会同样不感兴趣的学习主题。
这其实只是在逃避困难而已,不断地逃避,最终基本没有收获。
4、震荡期
假如我们即使心生倦怠,但是仍然由于自律或者外界的压力等等因素,保持继续行动。
这就表示我们至少已经战胜了自身的惰性,保持了行动的稳定性。
尽管我们的内心可能仍是自我怀疑,信念仍然不坚定。
这个时候,我们就是进入到震荡期。
如果信念不坚定,就很容易经受不住压力,学习就很难再上一个台阶。
而一旦开始自我怀疑,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信念就容易动摇,动摇会加深自我怀疑,形成恶性循环。
我们会去质疑自己现在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意义。
而一旦我们开始问“有什么意义”的时候,就会将视角从长期视角转换成短期视角。
就像现在有很多人都会学习英语,但是当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的时候,很可能会这样问自己:
我生活中很少用英语,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学习?
现在有机械翻译,而且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随时能用,日常够用有余,为什么我还要学英语?
工作很忙,每天都很累,为什么我不去好好休息而要去学英语?
从这些问题上能看出是在怀疑自己最开始学习的动机,想要通过否认最初的学习动机来为自己不想学习的想法合理化。
除了怀疑学习的意义,因为长时间投入却没有多大的成果,我们在这个时期还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为什么我学了这么久都还没有学好,是不是我在这上面没有天分?
是不是我就学不好英语?
我在其他方面花时间会不会更有效果?
各种各样类似的问题,会不断打击我们的信心。
自我怀疑会让我们的学习效果变差,也会让自己变得不开心。
这种感觉会让我们疲惫不堪,有很多人会在这个时期放弃学习,重回原点,恢复自己的状态。
很可能要三个月甚至是半年才能重新恢复斗志,再度起航。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可以坚持下去,保持原来的节奏,继续前行,他们将会迎来一个新的阶段。
5、顿悟期
顿悟就像夏日里的一阵凉风,吹散我们的烦躁。
漫长的学习会让我们身心疲惫,但是坚定的意志没有让我们停下步伐。
尽管可能没有走得像刚开始那样好,但是依然一直在走,没有停下。
一直在行动的好处就是,一直都在积累,尽管可能由于后期的松懈而没有足够的积累,但还是能够遇到“打折”的顿悟。
在生活的某个时刻,我们会突然发现自己在学的知识能够用上,可惜的是由于积累不够,只能知道自己是看过、学过,但是不能说明白、用不上。
这时候感情会十分复杂,会后悔自己当初怎么没有努力学习。
但也证明了自己的学习并不是无用功,自己一直的坚持是有成果的。
这也很有可能会促使你在之后更加努力地去学习,避免下次再出现这样的情况。
而那些一直都是保持努力没有放松过的人,在遇到类似的情况的时候,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成果。
这对于他们的努力是一个很好的回报,不但证明了他们的努力是有用的,而且提高了他们的信心。
他们会更加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自己下次能够有更加出色的表现,获得更大的成果。
顿悟是一种重新发现。
那些信息与关联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在我们的心态和认知的视角发生了改变,才能突然发现。
那些零散的知识是我们平时学习得来的,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将它们链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
但是各种机缘巧合让我们转变了视角,重新去观察,于是我们突然灵机一动,将这些碎片都联系起来,构成整体,就会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当我们获得一次顿悟体验的时候,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循环,我们不再会认为学习是苦差事,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这样的体验,我们至少要获得一次。
6、新循环
有这样一种说法: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当我们经历了这样一轮认知的迭代,重新再看以前的知识的时候,就会有更加深刻的领会。
这就像一个螺旋状的楼梯,从上往下看,可能都是站在同一个位置,经过一轮循环的在六楼,刚开始的在二楼。
尽管讨论的都是同一样的东西,不过体会到的完全不一样,能够看到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站得更高自然看得更远。
当我们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时,第六阶段的学习就算是完成了。
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又会去关注其他新的知识,重新开始学习,于是又回到了最开始的上手期,开始新的一轮循环。
学习就像吃包子,比如我们要吃六个包子才饱,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直接吃到第六个包子,只能从第一个开始吃。
正是因为有前五个包子的积累,第六个包子才能让我们吃饱。
不要羡慕那些只吃一个包子就饱的人,因为他可能吃了五个你没有看见。
更重要的是,我们没吃饱的时候不要大喊大叫,不要抱怨,继续吃下去就好了。
如果吃到第六个还没有吃饱,那就吃第七个,一直吃下去,肯定会有吃饱的那一刻。
如果有人问,永远吃不饱那怎么办?
有这样一句话是这样说,“世上本无事,庸人多自扰。”
(图片来自Pixabay和Pexels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