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参加了公司的内训师研讨交流会,两个小时的时间,十几个人的踊跃发言,现场气氛热烈,自己的感触也是颇深。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内训师?这真的是一个问题,而且是很多人没有认真思考的问题。但是从大家的发言中,能够看出来,照这种情形,他们中的大部分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内训师。
为什么这样说呢?也许是自己的妄自尊大,虽然自己离一名内训师的距离也还很远,可能也没有资本或者资格去评价他人,但总觉得很多人的言论与内训师的要求差的可能更多,他们对于内训师的认知还流于肤浅的表面,没有抓住内训师的核心实质。
在他们的言论中,不管是宏观的从需求调研到培训反馈的流程设计,还是授课技巧和工具的分享,总感觉过于注重培训的形式,更多的是对于课堂的效果的追求和如何有效的个人展示,而恰恰忽略了培训本身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他们的话里话外中,流露出的都是对于授课技巧的推崇,节奏如何更好把控,如何开场破冰的方法的喜爱,调动现场气氛热烈的手段的运用等,而对于受训员工是否从中得到帮助,行为是否有效改善却很少涉及。
而对于我来说,与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感受。虽然被归入内训师的队伍,也参加了TTT的学习,但真正进行内训课程培训的实践机会却是很少。有限的几次,也只是在部门的小范围内进行,上半年因为自己搞的一个活动,才在公司层面上有了三次真正意义的实战。
这几次的内部培训课讲下来以后,对于内训师这个称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抛弃虚荣的一面,更多的是敬畏。很多事情,看似容易,做起来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诚不欺我。看别人的培训课,不论是娓娓道来还是侃侃而谈,放到自己身上时,就成了口不择言或者是哑口无言。这种差距,不自己讲一堂课,还真是不好体会,“眼高手低”是最真实的体验。
一堂培训课下来,真正的收益者,与其说是学员,不如说是培训师自己。给别人讲课,是最好的学习。每一次讲课,都是自己对知识、技能、经验的重新梳理、重新认知的过程,理解愈加的深刻。学员学到多少不好说,但自己有了质的提升和飞越。另一好处是,通过讲课,你会很容易发现自己存在哪些不足,让你找到努力的方向。
讲了这么多,那么什么才是内训师的核心实质呢?我认为内训师的核心实质是学员能够做出改变,这种改变是在在培训师的影响下主动做出的,而且这种改变是正向的、积极的。如果一个内训师口才一流,现场气氛热烈,受训人员互动积极,但培训过后,学员还是按部就班,行为上,态度上,绩效上,没啥改进和提升,很难说这个培训是成功的,这个培训师是合格的。这样的培训,充其量是培训师的个人脱口秀表演。
但是,企业的培训最不重视的就是对培训结果的反馈和验证。所以也造成了大量的内训师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培训技巧的研究,授课节奏的把握,互动游戏的开发上面去,反而放弃了对授课内容的精心打磨。没有真正的干货,也不去调研受训学员的真实需求,利用组织的力量,行政的命令,强行开展的内训,从一开始其实就已注定了失败的结局。
所以,一个企业如果想要培训工作得到实效,好的培训效果的评价机制是非常必要的,这往往是很多企业缺乏和不重视的。评价培训效果的重点应该落在员工或者组织的行为和结果是否符合公司的预期,是否有了提高,绩效是否有了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利润是否在正向增长上。
那么,如何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进而是优秀的内训师呢?做为个体来说,我认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热爱培训师的职业,乐于将自己的知识进行分享,享受他人因自己而改变的这种满足和骄傲。唯有热爱,才会愿意付出,愿意学习,愿意努力,愿意钻研,才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唯有热爱,才会全力以赴,将其看成一份事业而不是苦差而敷衍。
热爱是首要条件,但还远远不够。光有热爱,没有过人的授课能力也是很难让人接受你的观念进而做出改变。如何提高自己的授课能力呢?如何成为一个内训师中的高手呢?想成为一个高手,就需要“刻意的练习”。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培训师,除了刻意地练习,还需要日常的积累和沉淀。所有的随机应变都不是现场的灵光乍现的偶然,一定是厚积薄发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