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一个现代化的词语,大学有跟营销相关的专业,职场有跟营销相关的职位,但是对于营销的运用,却不是现代化的,古人早就运用的出神入化了。
下面来看两个例子:
① 商鞅
商鞅虽然不是什么好人,既贪名又贪利,手段残忍,但不可否认,他为大秦也是立下很多功劳的。
公元前359年,商鞅历尽千辛万苦,冲破重重阻碍,才说服秦孝公支持他变法,任命为左庶长,制定变法法令。《垦草令》就是这一时期颁布的。法令制定出来之后,怎么能让百姓相信,以后的一切行为准则都要按照这个来?万一你忽悠我怎么办?这点小事就难倒商鞅的话,还怎么让他在秦国立足?商鞅微微一笑,计上心头。
派人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三丈的长木,下令:如果有人能把他搬到北门去,赏给十金。大街上的百姓,感到很奇怪,没人动手,心里肯定会想,这人是不是有毛病?怎么会有这种好事?明摆着给人送钱嘛!商鞅看到的只是百姓的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没看到他需要的画面,于是开始加钱了,能搬过去的,赏给五十金。重赏之下,有人忍不住了,不就是费点力气吗?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搬过去了,结果真得到了五十金。周围有后悔的声音,有嫉妒的声音,此时传来了商鞅颁布法令的声音。这一招赚足了百姓的眼球,肯定会互相宣传,说白了,不就是五十金做了个广告嘛。
② 燕昭王
公元前312年,燕昭王是在子之之乱平定后即位的,当时燕昭王面对的是国仇家恨,矢志报仇,洗刷先王的耻辱。国力弱小,没有报仇的实力,为了壮大国家,必须吸引、招揽人才。燕昭王以身作则,凭吊死者,探访贫孤,与百姓同甘共苦。纡尊降贵,用重金招揽贤士。
燕昭王向他的客卿郭隗征求对策,请他帮忙留意一下,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人,如果有,一定亲自服侍他。一国之君说出这样的话,足见求才若渴,跟我们求财若渴一个德性。郭隗呢,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君主,派一个近臣用千金去购买千里马,那个人找到一匹已死的千里马,用五百金买下马头带回。君主大怒,近臣解释说:死马您都要买,更何况活的呢!天下人知道了,好马会立刻送上来的。不到一年,果然得到了三匹千里马。讲完这个故事,郭隗还说了,大王您打算招贤纳士,就从我开始吧,天下人知道了,比我贤良的人也会纷至沓来的。郭隗也很聪明,一箭双雕,既为君主解决了难题,也为自己谋求了好处。
燕昭王怎么做的呢?为郭隗翻新建造府邸,尊他为老师,亲自侍奉。果不其然,燕昭王爱贤敬贤的名声,不胫而走,各国贤士争先恐后的来到燕国,其中就有军事家乐毅,阴阳家邹衍,将领剧辛。在众多贤士的辅佐之下,燕昭王的志向实现了,造就了燕国一时盛世。
与商鞅相比,燕昭王的广告费用更高,但得到的效果也是更好。两个人使用的策略,虽然针对的不是我们现代的产品,但其中道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对象不同。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