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百家号:南嘉疏影。
我是南嘉疏影,喜欢古诗词和国学经典,专注于国学之美的传播,我的想法很单纯,传大美国韵,过诗意人生!
今天想和大家聊的是中国诗词。
近年来,诗词好像成了一种流行。
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了一届又一届,花式玩转古诗词,掀起了全民读诗词的热潮。但是,守在屏幕前的你,是否总感觉:这句诗我听过,可我总想不起来。
甚至,对于像武亦姝这样的诗词才女,你艳羡不已,又感觉只能望其项背,感慨:那是别人家的孩子!
2019年教育部正式发文,提升小学语文课本的古文比例,这是从国策角度,直接昭示了,中国国学,是时候受到全民重视了,中国诗词,是时候走下神坛,持续路演了。
一时间,全国的中小学老师和家长,纷纷讨论。但基调都是,非常赞成。不过另一方面,又疑惑,不知道自己具体要做些什么。
为什么?国家要从国策角度直接引领古诗词的热度?
一、美学素养:古诗词的意境美感
傍晚走在森林里,有的人心里害怕,觉得四周暗森森的,脚下发软,有的人则可以非常自若,一边念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享受着这美好意境,一边安定前行。
夕阳西下,和老友泛舟湖上,你大声感慨:哇,晚霞好漂亮啊,看,那只大鸟飞远了!一旁的好友,轻挽发丝,沉醉的吟道: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一句话,惹得你在风中喝酸汤。
出差在外多时,很想念家人,望着窗外车水马龙,霓虹影影绰绰,有的人只能孤独的借酒浇愁,越喝心里越堵,而有的人却可以,慢慢念叨:终古闲情归落照,一腔幽梦逐游丝,信回刚道别多时。随后渐渐释怀。
优秀诗词中的意境,富于美感,内涵丰富,多理解,并且达到吟诵的水平,我们的美学素养能得到提高,进而我们的人生宽度也会不一样。
毕竟,你积累诗词越多,越能敏感地看到,那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美好,心变柔软了,世界便会无恙。
二、哲学素养
古诗词不仅意境美好,而且朗朗上口的文字背后,往往蕴藏着哲理。我们主动多去品读,比被人粗暴地灌鸡汤,要幸福很多。
比如: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三、亲近历史
诗词中用典是非常常见的手法,品读过程中,我们能学习到很多的历史故事。
比如纳兰容若最有名的那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就用到了汉代班婕妤被废弃的典故。她居于冷宫,写出《怨歌行》,以秋扇闲置为喻抒发被弃之怨情。
再比如龚自珍写的《己亥杂诗》中的“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就化用了《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维比哲人,谓我劬劳”。
诗词言情,但很多的情,往往触发点和场景都相差不大,故而引用历史上的事件,来浇自己胸中块垒,很有意思。
打开诗卷,你便能体会到这种乐趣。
其实,积累古诗词的意义,很多人都是理解并且赞同的。关键问题是,我们如何去读古诗词?
我以为,适量的背诵,很有必要,不过必须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要有意识地,积累自己心里的诗词库。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在自己内心建立一座存放诗词的图书馆。
如此,我们想要取用时,会非常便捷。我们想要往里面添加新的诗词作品时,也很高效。此外,这样操作,我们还能在不断的吟诵中,发现同类诗词的写法特点,这很有利于我们自己创作诗词。
说到诗词分类系统,有的人习惯按照作者来整理,有的喜欢按照主题来整理,比如闺怨诗词、思乡诗词、怀古诗词、悼亡诗词等等,还有的人喜欢根据时令节气来整理,比如春夏秋冬等。
有没有一种方式,能囊括所有的诗词作品?
有的。
每一首诗词,都是会抒发一定感情的,当我们去琢磨,感情产生的缘由,就会发现小秘密。
我认为,所有的诗词创作,其实都是作者以自己为出发点,在探寻关系: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这个社会、这个宇宙自然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思考,我把诗词分为人、事、物三大类,每一类下面再作细分,比如
当我们习惯这种分类方式的时候,我发现,取用和存储诗词,都非常的清晰迅速,分享给大家。
一年一千首诗词,我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传大美国韵,过诗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