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历史和人物传记之类的书,但感觉不能只读一本,要兼收并蓄。因为很多历史书、传记书成书时为迎合当时的权贵,不可能客观的反映现实。比如太平天国的史实,是革命还是叛乱,两说都能拿出证据,但结论完全不同。历史人物的评价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是昨非,从孔孟秦始皇到曾国藩李鸿章顾颉刚,哪个人不是被翻来覆去的毁誉扬弃?就连现代政治文化人物也在不断地翻案平反,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司马、欧阳尚有嫌隙,能有几个董狐直笔?所以看书要多看各家观点,尽可能看原著,注重原本的史料价值。一家之言绝不会全面客观,真伪正邪要在兼听则明时才能明辨。千万不要让戏说、演义、传说之类的作品把你引到邪路上去。
看纯文学名著是修身养性素质培养的重要因素,还能得到乐趣提高品味,决不能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闲书。但你要真的走进文学的境界,必须了解时代背景,作者的身世阅历,体会作者的感情,才能理解文学名著的真谛,享受文学带来的快感。你不知道法国大革命,不知道狄更斯的政治倾向,很难读懂《双城记》之类的小说,你不了解清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进程,不知道曹雪芹的身世,对《红楼梦》不可能有深刻的理解。柳宗元、王安石、苏东坡的诗词,大都是在宋室政治纷争时的产物,不知道那段历史很难体谅诗中的真意。所以读书要涉猎广泛,知识面宽了,感觉就丰富了。尤其是对唐诗宋词的欣赏,决不可停留在字面上,要深刻体会其内涵,才能悟出诗人的情怀,得到美的享受。关于唐诗宋词我有很多感悟,也写了一些笔记,在此不加详述。
看文言文是另一番乐趣,只有深入其中才能领略其奥妙。文言文特点是语言精辟,少有赘语,旁征博引,寓义深刻而且句式对仗工整,浑厚有力。这样的书是中国的传统国粹,《论语》、《逍遥游》、《左传》、《世说新语》等书都是必读的古籍。读古籍的难点是生僻字多,假借字多,必须借助于词典;再就是注释,因为它们引用的史实、言论、器物不少是我们很难理解的。
知识的积累无需强记硬背,什么古代中国有多少皇帝,或者二十八宿都是什么,竹林七贤、扬州八怪都有谁,这不重要,这些知识只要稍加搜索就有完美的答案。重要的是精神要领的掌握和一般常识的认知:儒家学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道家理论的精髓是什么,主要历史事件的始末和影响,历史人物的主要作用等等。当然名人、名篇、名句还是要熟知的,这是你感受最深的,也是长学常用历久弥新的。
还有一点感悟是读书要读导言和序,那是编者或译者对原著的概述,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这里面有大量书中的信息,如历史背景,原著不可明言或有意省略的东西,经过阐经释义能让读者加深理解,对我们的学习有帮助和启示的作用。这是读书的一条捷径,使我们的读书生活更简便实用,效果也更好。
我读书很少写笔记,是懒,也是怕流于肤浅让人耻笑。但我会把自认为重要的、有启示意义的段落划线标注,以便翻查索引。我有时候也写一点书评,是为了抒发未尽之情,推崇和借鉴其要旨。读书我最讨厌的是文不达义的修辞,更不喜欢错别字,看见错别字就像在汤碗里趴着一只苍蝇,我会把错别字改正过来,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所以我看书身边总有一只笔。
还有一点体会是你所喜爱的书,因该读两遍或更多。不同时间不同心境都能影响读书的体会。我和一位朋友谈起《红楼梦》,我说我把它当做案头书,欣赏文玩一样随便看一会儿就有收获。
读书要踏实,忌烦躁潦草,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得不到要领。再有,读书要静,要专心致志,很难想象在喧闹的场景你能读得进去。别让一些杂音、杂事干扰你的思维,影响你的情绪,否则就没有了连贯性,读了也没效果。杂乱时索性合上书本,做眼前该做的事。我看书就常在夜静更深之时,因为这时心里踏实,精神集中。
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每天习惯性的读点书,是知识在积累,让人感情更丰富,处事更自如,心中有物,乐在其中,有不读书的人体验不到的快感。最后引用三毛的一段话作为小文的结语:“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