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子游
我发现一种现象,人会越活越觉得无聊,越来越觉得没意思,这种无聊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空虚乏力。
比如工作日的早餐吃起来乏然无味,放假的日子刷手机刷到怀疑人生,吃着丰盛的晚餐、买了一大零食,片刻的快乐后,又会陷入无聊与空洞的轮回里。
当一切都当作习以为常的存在,生活便如同嚼烂的甘蔗索然无味。
选择对抗无聊的方式有很多种,打游戏、看电影、旅游和吃饭,但这些是浅层次的满足需求,很难以寻觅到一种深刻的幸福感。
我发现自从工作后,很难找到有读书的朋友,读不读书其实一张口就可以听出来,读书是对抗空虚 的人生与当面命运抗争的最锋利的武器。
我一直喜欢闻气味,而令人愉悦的气味,往往是简单的、朴素的,譬如孩子的香味令人愉悦、春天的雨后扑面而来的泥土香、把头埋进书里闻到的是一股清雅的书香。
很多人即使没读过完整的佛教经典、没有读过《道德经》,但是在影视剧中也会读到,“放下执着,一切有为法,为梦幻泡影”之类的佛语。
其实,儒释道更多的是从更高维度去打开人类的智慧,我们所读的书和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完全提高我们得智慧 ,而儒释道则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心灵的维度去阐释解读。
我也遇到一些人其实日子过得还按不错,工作也挺好的,上班离家不远,可就是情绪波动大,不能遇到事,一遇到点挫折就情绪崩溃,哪里都不舒服,哪里都不通畅。
其实一个人的感知幸福的能力,才是一个人一生快乐的宝藏。
幸福是要靠自己争取的,解开其中的奥秘,才能把幸福牢牢地握在自己手里。
约翰·列侬写过:“五岁时,妈妈告诉我,人生的关键在于快乐。上学后,人们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我写下“快乐”。他们告诉我,我理解错了题目,我告诉他们,他们理解错了人生。”
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父母的陪伴和鼓励,对其一生是否快乐幸福有着巨大的作用,大多数得到父母的鼓励和陪伴多的孩子,安全感足,敢于沟通交流,遇到问题不退缩。
健全的人格往往决定人一生的幸福,你从小家徒四壁,但内心要明白真正的贫穷是精神上的懈怠;你或许衣衫褴褛,但潜意识里却要告诫自己即使没有华丽的衣服但也要有一颗高贵的灵魂;你或许暂时困顿,但是你的精神却不可颓废,要明白苦尽甘来。
生活中,我是一个敢要尝试的人,生活要充满仪式感,咖啡即使是速溶的,我也要泡一点奶,然后用电动搅拌棒打出奶香味,和咖啡掺着喝;网红书店的咖啡再贵,我也要进去买一杯,喝一杯40几块钱 的咖啡,看着书,在拍一张照片;他们去过得地方,我也要去一次,于是我在巴厘岛潜水,五彩斑斓的鱼围绕着我四周,当地的印度尼西亚人用蹩脚的中文和我说“Bruce Lee (李小龙)”。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没有人可以规定你的人生,除非你内心接受,除此之外没有人可以支配我们的人生。
不妥协,要尝试,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因为贵、因为没时间、还是我不敢、怕被看不起、我不配在作怪。
如果想要,那就努力去争取,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