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了五年,突然间的就这么醒悟了,不想再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在网上各种找方法,也因此在,通过文章体验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每一个都值得借鉴学习,但那终究是别人的生活……
但在四年前我其实也有过一段发奋努力的日子,但是没坚持下来,当时的时候也是看了许多励志的书和文章,满怀激情的说自己要改变,最后却是未能坚持,为什么呢,现在回过头去看有以下几点:
没有方法,只凭感觉
读书不是在于你读多少本书,而是你真正读懂了多少,现在自己也是在追求量而非质,只是读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还是太浮躁,希望自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就变的很优秀,但罗马非一日建成的,越是着急,就越是沉不下心来。现在的我,应该是把每一本书读懂,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阅读、知识体系,而不是一味地去想着自己要读多少本书,这只能欺骗自己,永远也还只是那个无知的人。
我想每一个想改变的人一定利用互联网在简书、知乎、微信公众号接触了很多优秀的文章,关注了很多牛人、大神,确实,这些作者的文章中有很多的干货、建议,但你就真的从中找到了改变自己的方法了?还是说只是看了,然后继续在自己迷茫的生活挣扎着,期待着有一天有那么一篇文章、那么一个人手把手的指导你该怎么做。
最近正在读《精进》这本书,我想《精进》这本书将是自己最后读的一本关于如何改进自身的书籍和文章,其实相关的文章和书读的真的足够多了,读过类似的书籍差不多有十几本,现在手机里保存的自己所认为的重要文章至少还有几十篇,但真正能记得知识已经寥寥无几。
其实,该懂的道理其实我们也已经见到过了、也早已懂得了,实在是不该继续的沉迷在追逐方法上面,期待有一天真有那么一个人告诉你你的每一步该如何去走?我们是一个有思想的人,本该自己的生活充满着各种变数,而不是如同计算机一样被程序化,每一步都精确到无可挑剔才能运行。每一步有计划固然好,但是我们真的能保证自己的计划不被突发事件打乱、能保证它按照自己的初衷展开?生活就是这样的,什么都无法保证它就该那样,那么何必想那么多呢,让自己在行动中去改进就好了!
立即行动,听上去很简单,但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我自己,在五年前其实就早已接触过大量的有关时间、目标、自我提升的文章书籍,也曾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要如何如何做,要如何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然后……没有然后了,事实是我继续迷茫了五年,用小说来麻醉自己,因为我被自己所吓退了,不敢再前进那一步,仿佛前面就是一条万丈深渊。但生活哪里又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难,本是一无所有,就算是输了其实也没有任何问题,顶多算是在原地踏步而已。
我们为什么迟迟不敢开始?其实有时候自己心里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知道自己要如何做,可就是没有去行动,看着网络上别人在一步步进步,然后关起门来懊悔不已,自言自语:“要是当初我这么做就好了!他现在做的做的这件事情我当时也想到了,为什么当时不做呢,唉……”等等类似的话。“要是……当初”我们多少人在私底下这样抱怨过自己,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诗句说出了我们的现状: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样的写照其实很多,现在的书籍、文章就类似于这样,说出了你的现状,也给出了似乎很有意见的道理,但偏偏就是无法转为行动力。这类的书籍文章我个人认为是有毒的,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害怕自己如果不去看了就错过真正能让自己改变的书籍文章,这样一个心理让我们无法再跳出这样的怪圈。
最后,我想说的是,看,其实我早已经懂得很多道理,我相信,你也早已懂得,那么,从这一刻开始,何不让我们抛弃这些书籍文章,把它转为行动力,让自己所懂得的这些道理转化为实践来指导自己。
建议:
1.建立一个成长词典,记录自己成长时的概念、方法论和原则。通过拿来主义(既以往在阅读关于时间管理、自我管理等书籍文章时认为自己应该学习的好的行为)快速扩充自己的原则,同时在践行过程中也不断在完善、丰富。
2.最好的方法:拿来主义。
3.多问自己? ——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我该如何做才能变得更优秀?等等,一直问到清晰明确的答案出来。
4.有一个值得学习的人?——明确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想做的什么事情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搜集到你所认为的符合你自己的佩服的那个人的相关信息,他为什么能成功?有什么好的品质?总结出来然后像他学习
5.换位思考 ——这一点在人际交往上提到的尤为多,同样适应于在自我成长上,把自己想象成自己所学习的那个人,如果是他在面对一件自己难以抉择的事情时候会如何做?
以上是我自己个人的一些拙见,期待与各位共同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