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我要开一堂镇级公开课,接到任务的时候,很紧张,想着一定要把这堂课上好。我要充分做好准备,先去网上寻找了许多有关这堂课的教案,厚厚的一叠,我胸有成竹。然而第一次试上的效果的很不好。
教研会议的时候,我把困惑说出来。组里老师说,我并没有消化这些教案,提炼出自己的需要,信息太多,反而显得这堂课的杂乱无章。
对啊,我知道的很多了,就自信自己能做好。不加以筛选,忘记自己的真正需要,先摔了个跟头。
在那次研讨后,我又重新把教案进行整理,并请指导老师跟进我的设计,指出我的不足,再进行一次试上。果然,效果提高了一个台阶。
因为组里的老师,提了很多不同的意见,我才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当然,有些意见,并不是我们赞同的,别急着拒绝,想想为什么他会这么提,说不定可以找出另外的解决方案。也因为指导老师,不断跟进我的教案修改设计,指点我的不足,那一次课,不会上的那么好,我的进步也不会那么快。
从那次课后,我明白,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
从小,我们聆听老师的教诲;
从小,我们接受父母的苦口婆心;
到现在,我们知道的渠道更多了,网上无数的鸡汤文,现实的节目,还有各种培训。
我们知道了越来越多,可依然在,听到别人说,某某升职了,某某赚了好多钱了,我们又羡慕又焦虑的。是否该自己想,从知道到做到,中间的那一条鸿沟,跨过来了吗?怎么跨?
今天的晨读材料,介绍了三种影响做到的三个因素:信息超载,消极过滤,缺少跟进,想了解更多的,可以看看《知道做到》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