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链接:
接上文:
“家丑不可外扬”、“清官难断家务事”等,都是这种「独立性」的体现。
得益于这种「独立性」,父权制能够在家庭内部持续存在而不受国家管控(或被基层权力允许)。以家暴为例,这种「独立性」使得相关法律对家暴行为的防范和惩治作用受到局限,因为难以取证,且相关执法、调解人员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不应当干涉他人家庭事务)。
上一个部分中说到,国家保障了个体的婚姻权益和自主性,但从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家庭中的父权制残余是无力或不愿干涉的,是既不同意或提倡也不干预的中立角色。
三、3.冷静期传达出的信号:国家角色发生转变,与中立态度相反,公权力开始以父权制家长的作风开始干涉民众生活
“避免冲动离婚”的内在含义此前已讨论过,将离婚者“幼稚化”,国家则代表理性形象,在设立冷静期的过程中也无视了公众的质疑,垄断了话语权——公权力与父权制中的家长形象(权威)是同构的,而个体的无力感与父权制中的依附者十分相近。
①公权力作为“家长”→②单方面将公众“幼稚化”→③干涉公众生活设置冷静期→④巩固了婚姻制度,维护家庭→⑤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③→④→⑤:这一思路正好说明了公权力认可了家庭的“神圣化”(前面有讨论这一概念)。
①→②→③:这一思路正是脱胎于父权家长制的治理逻辑,并且这个过程巩固了现有的家庭模式,这种治理逻辑与家庭模式相互强化。
可以看出,国家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公权力与父权制中家长的权力重叠的趋势(并且还有介入其他领域的可能性),才是引发恐惧的深层原因。
除此之外,还应当思考,④→⑤这个逻辑是正确的吗?
三、4.国家强力巩固家庭,却不顾背后的真正原因,只能在表面上掩盖和压制问题,必然激化内在矛盾
传统家庭观念:女性应照顾家庭,要求女性投入时间精力为家庭无偿劳动。
现代社会:女性应进入社会劳动,要求女性投入时间工作和挣钱(现代家庭也离不开女性的经济支持)。
两者对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矛盾的,一旦无法调和,人们(尤其是女性)则恐惧婚姻,想逃离婚姻。
希望逃离婚姻与受限的婚姻自主权又是一对矛盾的社会现状,男女比例失衡越来越严重,未来选择不婚、不育、晚婚的女性将会受到越来越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婚姻自主权愈发珍贵。
与此矛盾的是,冷静期让婚姻自主权进一步缩小——公权力试图巩固家庭,但必然会以计划内在矛盾为代价。
四、结语
对离婚冷静期的恐惧根本上源于它展现出的导向,可能带来传统父权制家庭模式的兴起,且人们无力抗拒这种导向。
强力维护家庭和谐不仅无法解决婚姻家庭中的矛盾,反而可能激化紧张关系,而让人担忧的是:未来是否有更强力的措施出现?